当年自己打工时也不甚明白,为什么自己遇上的好多位老板放着公司里一大堆“要事”不管,具体工作不抓、内部管理不理,反而要把绝大部分精力整天用去陪各色人等吃饭喝酒、打牌喝茶、唱歌洗脚呢?
直到自己的公司开起来之后方才发现,原来在当下的中国,你自己的能力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决定你的事业能够做多大,在很多时候,是你的人脉关系和关键信息决定了你的机会多寡,更进一步决定了你的事业轮廓。
昨天在家读书,看到的一则故事便从中国历史的角度说明这个问题:
“明朝初年,刚当皇帝的朱元璋为了了解老百姓的疾苦,自己经常微服私访。一日朱元璋走到通县一个古庙时口渴难忍,于是便坐下歇息。恰在这时,从山坡上的茅草房里走出一个农夫,提着一壶茶水正打这里经过。经过简单交谈,农夫知道这个过路人口渴难耐,就亲手给这个过路人倒了一杯茶水。当然这个农夫绝没有想到喝茶之人,就是当今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喝完了茶,就向农夫亮明了身份,并亲口赐封他为通县七品县令。农夫献茶当县令这件事,一时间传得沸沸扬扬。在通县县城有一名苦读十年、几次赶考未中的书生心中忿然不平,便于古庙做一对联:十年寒窗下,不如一杯茶。翌年,明太祖重游此庙,见此联,知道是针对自己而题,遂提笔写道:他才不如你,你缘(命)不如他。”
从这则历史故事我们可以深刻的体悟到一个道理:中国的老板们之所以要把主要的精力用去搞关系,概因为他们发现或深信机会比能力更重要。
看罢这个故事,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打工和创业经历,在慨叹自己命不如“农夫”之余,亦庆幸自己远远幸于“书生”。
中国的市场经济是迥异于成熟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的实质是契约经济,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但时下的中国市场不仅信用基础极不稳固,而且经济合作的达成长久以来便是依赖于政治权力阶层,这也是为什么当年那批脱胎于“体制内”的下海者能够发展迅速、赚钱轻松。机会和关系比能力重要,一方面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缘故,因为中国最核心的“市场信息”永远是掌握在政府职能部门、职权人物手中,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在做生意时熟人尚且都需要提防的时代,和陌生人做生意更是戒备重重。
故而,在这样一个市场极不成熟的历史阶段,决定你事业版图的并不是具体做事的能力(专业能力),而是机会能力,是你获取信息、捕捉机会的能力。就如同那位书生,苦读十年未获功名,还不如一位农夫凭借一杯茶便平步青云。
自己做房地产策划代理这几年,对这方面问题的感受确实也是极其深刻:有时候,并不是对方水平比你高,只是因为人家有关系便获得了机会;有时候,并不是甲方真的认可了那个竞争对手,只是因为客户根本不知道你的存在……没有信息和关系,你根本连发挥的机会都没有。
好在是时过境迁,当今天我们认认真真去重新审视市场的时候,我们发现:当市场日趋成熟的时候,当信息不对称的时代日趋消弭的时候,决定你发展空间的已经不再是能够找到多少机会,而是能够把握好多少机会。如同这两年有越来越多的代理界同行给我介绍项目,概因他们有信息、有机会,但却无力去把握,甚至已经出现过很多拿到了项目、却根本做不了、做不好的前车之鉴。
可见作为一个企业的创始人和老板,确实应该与时俱进的去调整自己的精力分配,在一个新生市场中,找项目和做项目的精力分配可能是7:3,但当市场进入到成熟阶段时,绝对需要及时把找项目和做项目的这个精力投入比例调整为3:7。否则,你接到的项目越多,反而越危险,尤其以非常依赖“口碑”的智慧型行业为甚。
当然,如果能找到好的合作伙伴分工协作那是再好不过了,就像早前我在那篇<智慧型企业需要什么样的领导>中写过的一样,最好是几位创业伙伴把工分好、把责权利定清,谁负责搞关系、做公关,谁负责统领专业、做专业领袖,谁负责搞好内政、打理内务。只可惜,找到合适的伙伴是非常难的。
掉回头去再从做生意、做业务的角度去看那则故事,书生和农夫两人可以理解为两个处于创业期公司的老板,朱元璋可以视作一个最为重要的客户,我们应该能够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农夫遇到朱元璋、并且能够即时提供出朱元璋彼时最需要的东西,这确实有极大运气的成分,但这种情况已经是一种小概率事件了,做生意绝对不能迷信运气;
第二、书生有能力却没有遇到好机会,一方面有自身运气欠佳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因为书生不能总是呆在家中苦读、不能总是指望“赶考”,要想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得经常出去转转、主动去寻找贵人;恰如当今企业的老板,最核心的竞争力绝对应该有一条就是“找到对方老板”或者是“找到决策者”的能力,让业务从上而下推进;当下好多人去学什么MBA,其目的首先是结交人脉,其次才是学点儿东西;
第三、农夫只用“一杯茶”便换来了一个好机会,但其能否把握好这样一个机会确实值得商榷和怀疑;农夫代表着那种在偶然中走向成功的老板,若无真本事,也必将代表着那类在必然中走向失败的老板;
第四、还是那句老话“是金子总会发光”,作为书生,虽然没有遇到皇上的命,但十年寒窗却是不会白读的,运气和机会可能不如农夫,但其一旦遇上农夫那样的机会,他的发挥空间势必大过农夫,最起码当他获得了农夫的机会,他有更大的概率能够做得比农夫要好。
机会比能力重要的时代正在渐渐逝去,至少是正在逐渐拉平。无论是什么时代,机会的话题总是偶然与必然交织在一起,某一个“农夫”也许凭借运气确实远远胜过了某一个“书生”,但一百个“农夫”能够和一百个“书生”拼运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