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 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中,投资和出口一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消费需求则一直不足。为此,从1998 年以来政府将扩大消费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在中国,由于庞大的人口群体,农村的消费需求成为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在农民的所有消费品中,耐用消费品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此,在实现了农村电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都得到了很大改善,政府抓住时机适时推出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政策,在扩大农村消费、改善农民生活、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重点分析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消费的发展、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合理引导农村居民的消费和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建议。
1 农村耐用消费品需求的历史变迁
耐用消费品是指消费周期较长、单位价值较高、产品替代性较差、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其拥有量的高低是反映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标志耐用消费品主要包括: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摩托车、电话机、电视机、照相机、计算机及家用汽车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耐用消费品消费增长迅速,经历了一个从低档向高档,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水平、结构、方式、行为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实物形态来看,耐用消费品进入农村居民家庭经历了以下3 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耐用消费品的代表品种各不相同。
在贫困—温饱阶段(1978~1984 年),农村居民家庭尚未完全解决温饱,耐用消费品主要以满足生活基本需求为主,属于低档品。此阶段主要以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及收音机为代表, 即所谓的“老四件”。这些耐用消费品的共同特点是带有生活必需品的性质。
在温饱—小康阶段(1985~2000 年),农村居民家庭基本解决温饱,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步增多,以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为目的的耐用消费品进入农民家庭。耐用消费品主要以电风扇、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洗衣机、收录机、电冰箱、摩托车及固定电话为代表,即所谓“新八件” 时期。
在小康—全面小康阶段(2001 年至今),农村居民家庭基本实现小康,消费更加侧重于提高生活质量和注重自身素质发展等方面。耐用消费品主要以组合音响、移动电话、照相机、空调和抽油烟机、录像机、热水器、家用计算机为代表,即所谓“小康八件”时期。
目前“老四件” 均进入消费衰退期, 逐步退出农村耐用消费品范畴;“新八件”除电风扇进入消费衰退期外,其他均处于消费成长期和消费成熟期,是当前农村大力推进和发展的耐用消费品;而“小康八件”除移动电话处于消费成熟期外,其他基本处于消费导入期和消费成长期,需要农村市场的发育和农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 我国农村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特征
2.1 品种和数量特征
(1)东中西3 大区域的差别。生存型耐用消费品每百户拥有量呈现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的特点;享受型耐用消费品与生存型耐用消费品一样,也呈现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的特征,但是每百户拥有量显著低于生存型耐用消费品。发展型耐用消费品,除移动电话外, 其他的几种产品每百户拥有量基本低于享受型耐用消费品。移动电话和彩电是两个特例,移动电话由于其方便快捷的沟通特点和低廉的价格,迅速得到普及,大大缩小了地区之间拥有量的差距,东中部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户拥有手机超过1 部,西部平均为0.86 部。彩电是主要耐用品中东部地区每百户拥有量低于中西部的消费品,这与我国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三网合一”(指电信网、计算机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 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及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的政策有很大关系。
(2)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呈现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在地区消费结构上呈现明显地区梯度特征。东部地区农村居民耐用品的拥有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彩电除外),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大约有5 年的差距(本文涉及的时间差距指两个地区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耐用消费品数量相等的时间间隔)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则有10 年的差距;二是各省区市农村居民生存型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最高和最低省(区市)的极差呈现先扩大、后逐步缩小的趋势。享受型和发展型耐用消费品的极差呈现扩大的趋势。目前对于生存型耐用消费品,东部地区已经进入消费成熟期,中西部地区仍处于消费成长期。但是,在3 个地区中,拥有量最高和最低省区的差距在逐步缩小。
(3)农村不同收入户的消费差别。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基本遵循从高收入户向低收入户依次递减的规律。这反映了收入是决定耐用消费品消费的主要因素。但是应该看到,虽然家庭设施及服务消费占家庭支出的比重随收入的提高而上升,但是5 个收入阶层差别不是很大,2002~2008 年基本在3.93%~5.00%,而且是八类商品服务(包括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施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和其他商品及服务)支出比重中最低的,说明中国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的总体消费水平不高。
(4)城乡居民间的差别。生存型耐用消费品的城乡消费差异呈现两极趋势,摩托车等代步型耐用消费品的农村拥有量高于城镇, 消费差距为5 年。代劳型耐用消费品城镇拥有量高于农村,消费差距为20 年。享受型耐用消费品的城乡消费差异与消费环境密切相关,受消费环境制约越强的耐用消费品,城乡之间消费差距越大。冷暖型耐用消费品的城乡消费差距在10 年左右,清洁型耐用消费品的城乡消费差距在20 年左右。发展型耐用消费品的城乡消费差异,不仅与消费环境有关,而且受消费偏好的影响较大。发展型耐用消费品分为信息型和娱乐型两种,消费差距在10 年或10 年以下。
2.2 消费支出特征
从短期来看,农村耐用消费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呈周期性波动特征。1980~2008 年我国耐用消费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经历了4 个完整的周期,分别是1983~1988 年、1988~1993 年、1993~1999 年和1999~2008 年。这4 个周期性短期波动有3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波动幅度较小,从波峰到波谷的最大振幅为1.17 个百分点, 最小为0.65 个百分点;二是波动幅度逐步缩小,从波峰到波谷的振幅在1983~1988 年的周期为1.17 个百分点,1988~1993 年的周期中振幅缩小为1 个百分比点,1993~1999 年振幅缩小为0.65 个百分点;三是波动趋势收敛。因此,短期趋势表明,农村耐用消费品支出比例相对稳定。
从长期来看,农村耐用消费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例呈倒“U”型。对农村耐用消费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例进行HP 滤波处理后,可以看出,以1991 年为分界线, 1980~1991 年,农村耐用消费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例呈上升的趋势;而1991 年以后呈现逐年递减态势,2004 年下降到近年来的谷底,2005 年开始缓慢、平稳上升,2008 年达到4.75%。
3 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趋势
从我国农村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结构变化特点和趋势来看,耐用消费品消费的发展趋势表现如下:
3.1 窄幅震荡趋势
在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结构中,耐用消费品支出的变化幅度不大,基本在4%~6%震荡。除1980 年耐用消费品支出比例为3.57%,低于5%外,1985~2008 年一直保持在5%~6%。1993 年开始,耐用品消费支出持续下降,到2004 年达到最低4.08%,之后缓慢上升,2008 年达到4.75%。由于消费偏好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惯性,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依然维持窄幅震荡趋势。
3.2 长远上升趋势
我国农村耐用消费品有较大的消费提升空间,随着收入及配套环境的改善, 从长远来看, 农村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将会不断上升。与世界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相比, 我国农村耐用消费品支出明显偏低。2008 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家庭设施用品及服务支出为4.75%,而世界人均GDP 平均为1000 美元和3000美元时,此比例约为9.2%,农村耐用消费品支出明显低于世界相同收入水平时的支出比例。
3.3 城乡趋同趋势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有趋同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同构性。为了分析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这里引入结构变动度概念, 以考察平均每年消费结构变动程度。消费结构变动度和消费结构变动贡献率的计算方法如下:首先,用期末各类消费占总消费额的百分比减去期初同类消费占总消费额的百分比,将相减之差的绝对值相加即获得一定时期的结构变动值;其次,用结构变动值除以考察期年数即得到平均每年结构变动度。而消费结构变动的贡献率则为某类消费支出结构变动值与总结构变动值之比。
在耐用消费品消费的不同阶段,消费结构变动的主要贡献因素不同。1985~1990 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主要贡献因素是衣着和文化娱乐,而城镇居民的主要贡献因素是家庭设施用品和食品;1990~1995 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主要贡献因素是居住和文化娱乐, 而城镇居民的主要贡献因素是食品和居住;1995~2000 年,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主要贡献因素均是食品和文化娱乐;2000~2005 年,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主要贡献因素也相同,分别是交通通讯和食品;2005~2008 年,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主要贡献因素开始分化,虽然食品和文化娱乐都是二者的主要贡献因素,但是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居住成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贡献率达到41.84%,这与2006 年以来我国实施的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战略有很大的关系,而城市居民则相对分散于各种其他消费类别。总体来看,在1995 年之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有趋同的趋势。
3.4 发展不平衡趋势
从区域消费结构看,针对摩托车、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彩色电视机及电脑等6 类具有代表性的耐用消费品,支出呈现地区发展不平衡的趋势。总体来看中部最高,东部高于西部。2008 年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家庭设施用品支出比重为4.84%,中部地区为5.19%,西部地区为4.50%。
3.5 不同收入水平家庭间支出差距逐步缩小
从农村不同收入户之间消费次序的一致性反映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趋同性。即农村居民首先满足食品和住房需求; 其次重点解决子女教育、交通通讯和医疗问题; 再次改善穿着,适应社会风尚的变化; 最后,购买具有一定奢侈性质的耐用消费品。因此,这种趋同性反映在耐用消费品结构方面,就是不同类型收入户在耐用消费品支出方面均保持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比例上。这也反映了不同收入农村居民消费习惯的趋同性和相对一致性。
3.6 连续的倒“U”升级趋势
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来看,耐用消费品进入农村居民家庭的次序呈现连续倒“U” 升级趋势。选取自行车、黑白电视和移动电话为例。自行车处于倒“U” 的右侧阶段,进入衰退期,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原来的代步工具有了健康休闲的用处,所以销量维持在一个平稳阶段。进入衰退期的黑白电视机呈现出典型的倒“U” 形态,需求大量萎缩。移动电话进入成熟期,表现为持续上升。不同阶段耐用消费品升级的时间间隔呈扩大趋势。以具有升级替代作用的收音机、收录机和组合音响为例,收音机从1978 年到1984 年的消费顶峰,时间间隔为7 年; 从收音机消费顶峰到收录机消费顶峰的1997 年,时间间隔13 年; 从收录机消费顶峰到目前组合音响的成长期,时间间隔已经历了9 年。现在假如仍以目前的速度增长,当组合音响的拥有量达到收录机的消费顶峰时的拥有量,仍将需要8年时间。因此,农村不同阶段耐用消费品升级的时间间隔呈现扩大趋势。
我国农村耐用消费品需求及其发展趋势
评论
编辑推荐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