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4.14调控大戏启幕,新政已届百日。6月70个大中城市房价环比下降0.1%,这是“救市”以来房价首次下降。有人说,不能用房价的下跌来衡量新政是否成功。看新政“百日剧变”可谓风云变幻,博弈照常,楼市仍处茫然间……
2008年金融危机波及中国时,潘石屹先生曾言“百日剧变”,结果却是政府救市,反倒成就了房地产业。而今楼市新政也是“百日剧变”风云变幻,跌宕起伏间各方利益者皆粉墨登场,消息频飞、传言不断、众说纷纭:有“GDP低于八”调控松动说;有房价跌幅不能超过25% 说;有楼市调控“误伤经济”说;有三套房贷松绑说;房产税2012试征说;国资委授意央企拿地说……等等,这林林总总的说,便有了“调控决心说”。有评论,楼市已成了假新闻与流言的聚集地,各种传闻不断纷扰着新政。那楼市背后种种利益的博弈力量,悉数粉墨登场,试图打破僵局、寻找符合自身利益的突破口,臆成“调控被放松”。而“被娱乐化”的调控新政,在坊间也成了业界的谈资。
对于楼市调控,有人比喻为“家长给小孩子分糖吃”,抢到的吃一个,余下的留起来。而没有抢到的除了艳羡还要找父母评理,如此再分糖时,就只有没有抢到的吃香了,而抢到的则受到限制。另有人比喻为“煮饺子”,看锅开了,加点冷水就不开了。但如果不关火,就只能解决表面问题,以后锅还会开。
日前,与闺中密友小聚。谈及本轮楼市调控时,一友言道:“楼市调控,除了房贷调整,便是税费调整。楼市调控就是‘睡袋’,但愿这‘睡袋’能让房价打个盹,最好是睡了别再涨了!”细想我友所说,虽属戏言,但也不无道理。回看楼市调控工具,主要就是“限贷”和“调税”。本次调控,主要运用信贷调控。可以说“国十条”是信贷政策。去年初,开始执行住房贷款七折的优惠利率。去年底,将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征免时限由两年恢复到五年。今年初,取消七折利率优惠升至八五折。接着是第二套贷款首付款不得低于50%、且利率1.1倍和停发第三套房贷款,然后是“认房又认贷”。后续又有“房产税”之说,以及银监会对开发贷款和土地储备贷款的“三不贷”原则。调控,果如是“税”和“贷”。若楼市调控确为“睡袋”,试想,给楼市一个“睡袋”(征税、限贷),房价还会涨吗?是否就能睡了呢!其实,楼市调控无需“睡袋”,只需坚持一个字就可,那便是“限”字。限房贷、限地价、限房价、限捂盘、限投机……
调控没有预演,每天都是现场直播。如今调控新政已百日,其高压也使得楼市一落千丈。但本轮调控与以往有不同吗?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呢?楼市的迷局、房价的怪圈就此能解开吗?种种猜测,使得业内、业外各方利益代表“口水”纷争不断、此起彼伏。其中的端倪,谁又看的清、辨的明呢。正如任志强先生所言,你显然需要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弄清政策制定背后常常模糊不清的官方意图。
在众人与各媒体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评论中,有一个声音很是眩耳,即对“媒体最感兴趣房价涨跌”和某些新政议题(如,“房价不跌 新政失效”、“成交量大跌 房价为何不跌”和“下半年房价肯定下跌30~50%”等)称之为“一种无聊的时尚”和“严重误读楼市新政意图”。还声言有哪个国家的房市政策是志在“打跌”房价的?并称“打压房价的最好办法,就是关闭商品房市场”。
试问:既然是“一种无聊的时尚”,又为何也谈?媒体不关心房价涨跌,谈何调控!调控的目的不就是要“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吗?难道,让疯涨的房价降回合理,让畸形的楼市回归理性,不该吗?不对吗?
本论楼市新政,简言之就是:一个中心(目的),两个基本点(手段)。一个中心,即“抑制房价过快增长”;两个基本点,即“一是打击房产投机行为,二是加快保障房建设”。从目的上看,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从手段上看,打击房产投机行为已取得成效,而保障房建设尚在进行中,虽然国务院安排了580万套的总规模,但它的落实被放到地方政府头上。这就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由于保障房不能直接带来GDP效益,是否会影响到其建设和供地。二是,本论调控使地方政府相关财政收入缩水,是否因“钱少事多”而得不到实现。这依旧是疑问,有待后观。
新政百日风云变幻,走势虽见分晓,但因楼市的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所以利益各方仍在纠结中观望。政府面对“两难”最为纠结,是发展经济呢,还是保民生?这不只是政府的烦恼,也是开发商的焦郁,更有购房者的痛!
就调控新政而言,若按交易量的下跌,新政无疑已经取得预期;若按房价来看,却尚未满足百姓的预期。但土地供应问题不解决,房价怎肯低头呢。有网友说:“强烈要求不要再调控了,因为调控前买不起,调控后更加买不起”。此言中,透出百姓心中的痛。
舆论捆绑下的楼市,相关部门和官员,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楼市调控坚定不移”。如此强调,说给谁听?与其说是说与他人,倒不如说是说给其自身。莫轻言调控之决心,许下了承诺就是欠下的债。如调控效果仅在官员的嘴上,后果在民众的心里!
楼市调控也是在调民心,民心所向决定一个时代的走向,以民为本的楼市调控方能有效。住建部姜伟新部长说:“调控政策毁于一旦,政府会失信于民”。如果本论调控再成空调,还有多少人,愿意为调控重来而等待?!
楼市百日风云起,
各方博弈皆为利。
另解调控一睡袋,
待观新政坚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