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趁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传媒体制改革的东风,一批以光线传媒、欢乐传媒、派格太合、唐龙国际等为领头羊的民营电视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迅猛成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电视龙头老大们嘴里掉出的零星肉末足以让这些“寄生”的民营小老弟为酒足饭饱而欢庆。
然而这一切在2005年新年发生了改变。之前曾被“光线传媒”抱怨过河拆桥的北京电视台,独家吃下《每日文化周报》,使其成为自办栏目。随后电视媒体的渠道垄断导致《每日文化周报》取代一直为该台提供娱乐文化资讯的《娱乐现场》(光线传媒出品)。同年,在一份由某权威传媒杂志社和中华工商时报社联合发布的“民营传媒综合实力排行榜”调查中,光线和欢乐无一例外地被TOM集团、阳光传媒这样的综合传媒以及新浪、搜狐等崛起中的互联网传媒公司,挤到了榜单的边缘。包括派格太合等几家专注于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发行的老牌民营公司,除了自觉地将主战场从一线城市转战到二、三线城市外,却都无一例外地看开了与电视台的爱恨纠葛,将突破点投向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市场。06年4月,欢乐传媒董朝晖通过吸纳风险投资收购了国内著名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08年3月,“光线”成为获得广电总局颁发网络视听许可证的三家民营企业之一。
与其说此时的民营电视公司发展到了瓶颈期,不如说民营企业在挣扎中正试图寻找新的盈利模式。就在众人皆言“民营电视公司的严冬将至”之际,一个传媒新贵正被悄然酝酿。 2006年6月10日,上海某个不起眼的录影棚里,唯众传媒首个作品——电视商业人物互动脱口秀节目《波士堂》录制开播。《波士堂》播出仅两年后,唯众传媒就被中国风险投资论坛授予“中国最具投资潜力文化创意企业”的殊荣。而唯众成立的短短四年时间里,其连续策划的《谁来一起午餐》、《上班这点事》、《大声说》、《智赢天下》、《我为创业狂》、《源来女人》等十余个电视节目纷纷登陆东方卫视、第一财经等优势媒体平台。民营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它一定遵从受众导向。这一点,唯众传媒的孕育者杨晖已经预见性地看到,中产阶层、只有中产阶层才是中国成长和崛起力量的代表,也只有将中产阶层作为受众目标和市场定位,才能够迅速抢占传媒市场的先机。
她抱恙接受采访的时候声音略带沙哑,但却亲和且易于让人接近。谈到唯众旗下的众多个品牌节目,她如数家珍,就像在说自己家里成绩优异的老大老二老三。整个访谈中,她往往以第三人称的视角称唯众传媒为“她”,冷静、客观又带着一些自信和关爱的温情。她一直不遗余力地宣传着她的“TV2.0”概念,也坦言唯众传媒就是“TV2.0”的实验田。这位堪称国内最具有互联网精神的电视制作人,一直通过个人博客向亿万网民宣传自己的电视新思维理念。十七年的媒体从业经历,影视学专业博士的背景,使得杨晖身上被深深地烙上了专业主义与中产阶层的印迹。作为中国传媒“湘军”阵营中的“文化先锋”,她浑身上下散发着中产阶层的气息、却还有些雅皮。用她的话说“外表幽默、内心严肃”。而如今唯众旗下的所有节目无一不是10年前《新青年》精神的彰显和延伸。
为了迅速占领市场、提升竞争力、避免单一产品被淘汰,民营传媒公司往往冒着风险采取多元化的经营方式。电影、电视、音乐、网络…一猫九条命。然而身为民营媒体内容供应商的生力军,在这点上,杨晖虽雄心勃勃但也脚踏实地,她为唯众勾勒的蓝图是在步步为营的格局中逐渐清晰分明的。当面对我提到关于建设唯众自己的平台和“网络电视台”的问题时,杨晖的回答显得小心翼翼。她深知唯众的优势核心业务就是“中产阶层那点事儿”,因此只有脚踏实地地把内容资源管理好,才有可能为由此而发的枝枝节节提供坚定的基石和充足的养分。
对于杨晖而言,她正暗地里摩拳擦掌准备在互联网上大显身手。然而,无论是用互联网的精神作电视,还是把电视的概念纳入互联网,渠道并不是关键问题。在采访的过程中,杨晖常常形象地用饮食来打比方。这位深受湘菜文化影响的湖南妹子,早已摸透了民营传媒公司靠市场吃饭的本质。相比于各家渠道供应商们忙于撕破脸皮地相互指责节目模式的抄袭,也许唯众这样的民营内容供应商们将为中国的传媒天下开创“内容为王”、“模式为先”、“原创为本”的格局。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f0e7810100j16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