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为了讨钱,两种不同的方式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一是街头讨钱。大人、小孩、学生,每天都可以在街头碰见各色各样的人乞讨,他们或直接向路人讨要;或者穷追不舍霸王硬上弓;或者装做可怜惜惜的样子;或者写出自己的痛苦遭遇;或者摆出一副让人同情的身份。当然他们也的确每天都会有收成,虽然给他们施舍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但是他们的收成仍然很有限,空荡荡的归去也不是没有可能,甚至遭到呵斥、怒眼。
一是功德箱。现在也很多,在超市、商场,尤其是在寺庙、殿堂等地。只要人去,总会发现是香火两旺,人们络绎不绝的掏出钱包,让钱带着自己的心愿进入功德箱内,从而笑容满面的离去,这里没有人要求,没有人监督,没有人强制,人都是自愿,每天功德箱内总是满满一箱钱。投钱的人们根本不考虑这钱的去处,也不关心,也不求证。
两种方式,目标一样,策略不同,思维不同。
讨钱的方式是把自己的需求赤裸裸的置于公众,无论对方需求与否,接受与否,都需要将自己对钱的需求推销于对方,通过直接的说教,强制的方式,骗术招法,只要能成就达到目标。这是典型的销售思维,还不是营销思维,只是建立在把产品销售出去的基本出发点上。
功德箱的方式就是另一种策略。他首先为人建立了一套理念,赋予了一种思想,在思想上让人成服,从而自主的送出钱财。而人在送出钱财后也满足了自己的一份心愿,获得了一丝报酬,得到了一份慰籍。这就是品牌的思维,先在心灵上达到同一,价值观上达到一致,然后让客户自主的产生购买行为。
很多人认为品牌就是一个标志,一种识别,一个符号,就是打打广告,作做宣传。品牌的终极是建立起消费的信仰,与自己的目标消费群达到思想、价值观的融合和统一,从而实现物以类聚、志同道合的心理境界。当消费者在消费产品时,消费的是产品,感受的精神,满足的是心理。只有这样,才能稳稳的占据消费者的心,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