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不可长期看涨


中国投资者是从血泊中长大的一群人。对他们来说,痛苦就是经验教训,进而积淀为知识,可依赖的分析路径。

 

在有关中国股市所有重要的知识中,股价表现与整体国民经济无关是有最有本国特色的一条。不过,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建设的完善与进步,近几年来,中国股市走势开始跟随整体经济走势。本轮危机中,全球需求衰退令中国增长放缓之际,2007年10月中国股市从纪录高点下挫。之后,当北京推出大规模刺激计划,股市又迅速反弹。这几日,令投资者兴奋的中国股市大涨,皆因市场判断紧缩措施出尽了。

 

于是,基准的上证综指周三大涨2.3%,收报2633.66点,从7月5日创下的年内低点累计涨逾11%。这与上半年中国股指的表现恰成鲜明对比。今年前六个月,中国股指累计下跌约27%,位列全球最差股市。今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远低于第一季度。北京因去年大规模刺激政策诱导经济过热,频频出台措施,一是抑制房地产投机,二是收紧针对产能过剩领域的贷款。但正由于担心北京过度刹车,今年上半年投资者单向做空股价。他们最怕的,无非是已经成为全球增长最大引擎的中国经济增长可能降温。

 

而最近,投资者更愿意接受北京退出更多紧缩政策,转而坚守中性立场的信号。比如,7月中旬,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今年下半年,中国要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上周,他重申,相对今年早些时候,目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政府更要优先考虑的问题。我注意到,瑞银经济学家汪涛称,政策基调的微妙变化应该会为市场提供支撑。她认为政策的稳定性而非政策的逆转才是关键词。交易员们认为,这一市场心理变化将会转为流动性上升,并最终提升股价。另一个中国市场的观察者——麦格理证券中国策略师Michael Kurtz说,近几周,基金经理对中国股市的兴趣转为强劲。据他的分析,投资者现在开始减少现金持有,更多投入股市。

 

之前,中国央行在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中称,尽管经济增长表现出放缓迹象,但中国经济出现二次触底的可能性不大。这给市场吃了定心丸。央行称,第二季度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从第一季度的11.9%放缓至10.3%,这是北京厉行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约束地方债务膨胀、管理通胀预期政策的结果。截至6月30日的三个月,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的GDP环比增速也较第一季度有所放缓。须知,经季节因素调整后的环比增速是全球多数经济体衡量GDP增速的主要指标,该指标能够更完整地反映经济增长的最新趋势。

 

然而,中国股市还远没到长期看涨的地步,外部经济还未企稳,中国经济软着陆还没有定局。此时,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将影响中国出口(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而在国内,尽管通货膨胀上行压力有所缓解,但由于劳动力价格和与之相关的生产成本在上升,食品价格或反弹,未来物价上涨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央行虽着力控制,前期货币投放高增长的时滞效应尚未完全显现。有乐观的投资者相信,中国股市目前已见底。但散户投资者新开户数量一直低迷,一些股民对重返股市态度谨慎。

 

可见,市场人气还需要耐心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