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第五章,有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个篇章中的“刍狗”可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词,按照解释它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是人们用完就扔了的东西。为什么天地会把万物当成刍狗,圣人要把百姓当成刍狗呢?

我们先看一下刍狗和人的关系,是人“制造”了它,但是人跟刍狗之间从制造之后就没有什么关系了。我们再反过来想想如果是“真狗”会怎么样?会对它很“仁义”,会给它拴上一根铁链,闲着没事牵着它出去溜达溜达,拿它逗逗乐子,当然在它饿了的时候会丢给它一根骨头,还会驯化它......,那么看起来似乎刍狗更自由一些。这个在后面的章节表现的更加淋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并提出管理只有“绝圣弃智”,才能“民利百倍”;只有“绝仁弃义”,才能“民复孝慈”,只有“绝巧弃利”,才能“盗贼无有”。

前一段理解的差不多了,后一段怎么解释呢?特别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句话,守中是守的哪儿?有说中间的对比后边篇章“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提到“中”即“冲”,就像“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中一样,做谦虚、平和。那这句话讲得就成了“天地宇宙就像是一个大风箱一样,虽然看着里面空空如也(其实里面有空气,出风是因为空气的流动,不知道老子有没有想过这事),可是越拉风越大。其中的道理用再多的语言也无法解释明白,而且越解释越不容易理解,还不如保持平和、平静的心情去慢慢体会”。

这篇文字中的断点也比较多,(刍狗——>不仁)——>(风箱——>天地)——>ƒ结尾,戛然而止,让你自己去想吧,想什么?是“为什么要把万物百姓看成刍狗?”抑或是“为什么说天地就是个大风箱?”老子没有讲,只能靠我们自己想了。

谈到这里,我想到了现在的企业培训,随着现在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企业对于知识是越来越重视了,很多都打出了“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学习型企业”的口号,并制定了很多培训的制度,这是一件好事,可是很多管理者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却缺乏“以人为本”的胸怀,总是担心“员工培训完了之后如果能力长了,是不是就接着跳槽了,那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嘛!”,所以总会想方设法(出制度、签合同.......)去控制员工。这是“仁”吗?是“人性化管理”吗?

 

读《道德经》有感,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