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段文字很难理解,有“愚民政策”的嫌疑,好像是在为封建统治者点明道路。我查阅了很多说法和理解,大家也是各执一端。
我在这里只谈一下自己的理解,“矛盾”是世间万物运转的机理(第一章老子就讲过“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是道生化万物的过程。我们可以把这个“矛盾”替换入老子的这段“治”的公式,使民争斗的触因是什么呢?“尚贤”,首先是把人分成了贤与不贤两个分类,而这个区分是主观的——“尚”嘛!另外在贤者与不贤者的对比中因为“尚”,所以就会产生不平等的待遇,大家也就会去争抢这个“贤”名;使民为盗的是什么呢?“难得之货”,以前看到过一片报道,说有一个比较偏远的地方,有一个年头很长的石梁(上面刻有内容),体积也很大,突然有一夜被人用大型货车加上吊车等大型工具偷走,经公安局侦查最后在文物贩子处查到,通过这事就可以看到,本来就是一块石头,因为有人认为很有价值,所以才招来盗匪,如今这种事例不胜枚数;什么是“心不乱”?——烦躁、轻浮,就像如今的社会,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呢?社会的诱惑太多而且缺乏正确的道德体系的引导,就像如今的媒体舆论,整天宣传的不是富豪风流就是明星隐私,脱了裤子就能成名人,不要脸了就能赚到钱,这都是一些什么导向呀!所以老子倡导要引导老百姓免受“名利欲望”的侵蚀,只有健康的价值观念才能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实现“无为而治”。
怎么才能使老百姓免受“名利欲”的侵蚀呢?“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一系列的动作乍看像是要把老百姓变成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傻瓜,因为后便还有一句“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可事实应该不是如此,因为老子的文字太简练了,而且经过了两千多年,当时的很多字应该跟现在的解释是有误差的,其中最容易引起误解的几个字:1)心,孟子有“心之官则思”,所以也是脑的代词,有精神状态,为什么“虚其心”?因为心满则会骄傲自大,就会去争。所以“虚其心”跟现在的虚心意思差不多,让老百姓能够虚心务实。2)“志”应该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意志”,在《鬼谷子·阴府》中有“志者,欲之使也”,估计这个跟老子说的差不多;3)智,在道德经里面应该有贬义,后便还有“决巧弃智”之说,所以这里说的智应该是小伎俩的概念,而“无知无欲”的“知”,应该所指相通。所以老子用“虚实、弱强”两对矛盾的词汇描绘出了一个和谐社会人们的状态,物质上要丰富,让人们有吃的喝的,能够身体健康,精神上要谦虚务实,心平气静,老百姓们都安心做自己的事,不去钻营如何快速发财、快速成名,这样的社会还需要政府整天劳思费神吗?不像现在社会海鲜是用化学药剂保鲜的、水果禽畜是打了激素的、奶粉都是含三聚氰胺的、连救命的药丸全是淀粉的,包括现在囤积大蒜、绿豆、药材简直是五花八门,因为什么?无非“名利欲”,所以老子说,要“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我想这对于现代企业的管理也是十分有借鉴意义,什么是健康的企业文化?现在所有企业里面提倡“以人为本”,什么是以人为本?我想“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十二个字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