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和元:广东经济发展方式需从“点源型经济”向“分散型经济”转变


本文首发于《发展前沿》2010年6月刊

       广东经济的特点,虽然在行业属性来看是分散的是多元的。但在产业链段上却又是过度依赖于“加工制造”这单一的链段,从这个角度来说广东经济无疑又是单一的、是“点源”型的。如我们在前面所做的论述,作为“点源型经济”的广东来说,其未来的麻烦就在于,由于现在过于依赖于产业链段中的“加工制造”环节,这已经引致生产、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本向其集中。那么结果呢,结果就是社会资源本来就处于弱势的其他产业链段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将会因此而弱化,其发展的基础亦将会遭到破坏。

  另外,加工制造这一链段当前的繁荣也很容易导致错误的政治激励。由于官员任期较短,投资也往往喜欢集中在那些能够在短期内见效的确定的项目上,而对其他产业链段的投资很少,毕竟从投资到产生收益会有一个较长的滞后期。毕竟对于任期很短的官员而言,对未来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收益的折现值很低。这会进一步加剧生产、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本向其集中,从而对其他链段形成事实上的挤出效应。

  “点源型经济”(point-source economes)这一概念是由Murshed在2001年他的一篇论及资源诅咒的论文里提出的。他认为资源诅咒的本质不在于资源丰裕度,而在于“资源一经济”的类型。他在Sachs发表于1999年的一篇论文的基础上将“资源一经济”类型分为“点源型经济”(point-source economes)和“分散型经济”(diffused economics)。

  他在论文里提到,如果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单纯依赖于少数几种资源的生产和出口,如石油或矿产等,同时这些产业的产值占据GDP的很大的份额,那么这种经济发展类型就构成了他所指称的“点源型经济”。而这种经济类型之所以会导致资源诅咒,其内在的机理是:单一的资源依赖如石油和矿产,会引致该国和地区无论是在生产还是在资本、技术或者人力资源上,都会向其集中。这样一来,必然的结果是,在社会资源分配中本来就处于弱势的领域,譬如农业、加工业等,则因为资本、技术、人力资本的投入持续萎缩而必然会进一步弱化,这些弱势的行业领域发展的基础进一步遭到破坏。也正是因此,如果当前的优势资源的繁荣,因为各种必然的或偶然的因素出现而消失。那么注定当前具有优势的资源和那些本不具有优势的非资源产业都将遭受衰退,从而引发该国和地区经济增长陷入停滞。

  如上所引可见,Murshed在对“点源型经济”做出的定义中,他认为“点源型经济”的根本构成要素,就在于该国和地区国民经济对单一资源的过度依赖,其关键词就在于单一和过多依赖,就是所谓的“点源(point-souce)”。

  依照这种假说逻辑,我们试图将其引申和扩充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行业及产业链段里去大概也是成立的。譬如说,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虽然没有过度依赖于某种单一的矿产资源譬如石油或天然气,但如果过度依赖于行业中某个单一行业譬如物流、过度依赖于产业链中的某个链段譬如分销、譬如制造,我们都可以将其视之为“点源经济”的。

  如果我们这一观点站得住脚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广东经济本身就是典型的“点源经济”。虽然我们知道广东经济并不单纯的依赖于某种矿产譬如石油或天然气,也不依赖于某个特定行业譬如服装。事实上广东既无石油出产也无天然气储量,而我们的行业更是各有各精彩,东莞的IT产业和服装产业、广州的汽车产业和皮具产业、顺德的家电产业和家具产业……但如果我们再往深里一看,我们就不难发现,事实上我们在产业链上自觉的不自觉的陷入了“点源”的窠臼里。

  我们以广东的皮具行业所处的现状为例来加以说明,作为皮具箱包生产和出口大国,目前我国的箱包年产量已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出口则占全球总供应量的1/4以上;而中国约65%的皮具来自广东。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广州有一定规模的皮具生产厂家就超过1万家,小厂更多。在产销两旺的高峰时期,广州的皮具生产厂家有近3万家。但我们又反观,在这3万家皮具企业里有多少家能够在产业链中做产品设计、多少家可以做原料采购、有多少家可以做物流运输和订单处理的、又有多少家可以做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的。几乎没有,这3万家皮具企业多是挤在加工制造这一环节上,而鲜有几家意图去涉足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的。

  这就是广东经济的特点,虽然在行业属性来看是分散的、是多元的。但在产业链段上却又是过度依赖于“加工制造”这一单一链段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广东经济无疑又是单一的、是“点源”型的。如我们在前面所做的论述,作为“点源型经济”的广东来说,其未来的麻烦就在于:由于现在过于依赖于产业链段中的“加工制造”环节,这已经引致生产、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本向其集中。那么结果呢,结果就是社会资源本来就处于弱势的其他产业链段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将会因此而弱化,其发展的基础亦将会遭到破坏。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省企业之所以普遍缺乏创新动力。

  另外,加工制造这一链段当前的繁荣也很容易导致错误的政治激励。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体制背景下,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往往直接决定了该地方政府官员的政治、经济收益,这也将导致地方政府为政绩计,而乐于维系和发展现有优势链段。并且由于官员任期较短,投资也往往喜欢集中在那些能够在短期内见效的确定的项目上,而对其他产业链段的投资很少,毕竟从投资到产生收益会有一个较长的滞后期。毕竟对于任期很短的官员而言,对未来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收益的折现值很低。这会进一步加剧生产、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本向其集中,从而对其他链段形成事实上的挤出效应。

  如此一来,一旦产业链段中的加工制造环节所需的低廉的劳动成本、有利的汇率政策等要素消失,那么强势的产业链段(加工制造)和非强势的产业链段(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都将遭受衰退,经济增长亦将停滞。

  广东经济如果想避免患上这种经济的病态,那么当前的根本就在于必须突破“点源型经济”的发展模式,而向多元的分散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这个多元不仅仅只是行业属性上的多元,还包括产业链段上的多元,我们不仅要在“加工制造”这个链段上继续保持优势,还必须在“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这些链段上有所突破。毕竟跛脚走路是走不了多远的,不幸的是我们的发展前路却是漫长的。

  参考文献:

  王文行,2008:《资源诅咒问题研究新进展》、《经济动态》第5期。http://www.gddr.org.cn:8080/articleDetail.do?id=13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