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些作秀,多一些成果


 

    在车市增速环比逐月下降的势态下,上半年已经过去,又到了盘点的时候。不过,还很少有人盘点过中国主要汽车企业老总们在媒介上的“活跃水平”。总的来说,今年上半年,老总们的“在媒介上的活跃指数”呈下降态势。

    潮水褪去见礁石。中国汽车市场早已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车市呈上升态势时,大家你好我好都是好,很多老总频频在媒体上曝光,连发豪言壮语,大有气吞山河之势。车市不景气,日子更难过,那些爱出风头的老总们自然少言寡语,远离媒介。笔者发现,纵然是在企业市场表现不怎么样的情况下,仍有个别老总“在媒介上的活跃指数”持续走高。他们喜欢向业界发话,高谈阔论,拔高业绩,夸大意义,仿佛自己已成为中国的福特或者杰克·韦尔奇;仿佛企业的进步完全是自己的英明和神力所致,不见集体只有个人;仿佛汽车产业很简单,人有多大胆“地”就有多大产,只要语能惊人业绩自然也能出众,企业自然就会卓越,冲出中国走向世界也只是弹指间的事情。殊不知,当他频频在台上意气飞扬、侃侃而谈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在台下报以讥讽之语,可怜的是,他就像《皇帝的新衣》里的主角,沉醉虚荣浑然不觉。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拓展乏力,自主创新根基不稳。中国汽车业的浮躁风气总也挥之不去,问题就出在这里。

    “在媒介上的活跃指数”较高的汽车企业老总言论的高度,大于其企业在业界的成就高度;老总个人色彩的新闻报道多于他所掌舵的企业新闻,老总个人品牌影响力在业界高于他主政的企业的品牌。这不是一种正常现象。这说明这些老总所在的企业还没有形成基业长青的机制,“人治”的成分很大,还缺乏减少经营风险的机制保障。

    当然,我们并不反对老总们在媒介上发言,相反欢迎和希望在必要的时候老总们在媒介露脸。他们是企业法定的发言人,更是企业品牌形象的一部分,他们有责任代表企业在媒介上说话,民众也有权力就某些问题要求他表达看法,公开行动计划。但是,如果他过度炒作经营业绩、过度强调个人作用;如果他没有自省自觉、自我膨胀、常说一些过头话;如果他时髦词汇不离嘴、爱贴标签、爱展露“花瓶”业绩、应景业绩,这个老总的作秀动机是值得怀疑的。这种作秀心态是自私的,对企业发展弊大于利。

     数十年来,好多中国汽车企业就是在这些老总们导演下,演出了一幕又一幕“产业话剧”。偌大一个企业在他们心底里简直就是一个大道具。老总们一个个相继给企业开出了自己个性鲜明的的治病处方,把一罐罐猛药灌进企业的肚子里。或认为滋阴才能阴平阳秘,或主张先壮阳才能表里兼治,企业一会儿打摆子,一会儿鼻腔出血,摇摇晃晃,步履蹒跚。当然,有的干脆到下去了。

    雄心大于恒心,浮躁多于踏实;说辞多于新品,规模高于技术;个人重于企业,吹嘘多于客观。长期以来,这是那些“在媒介上的活跃指数”颇高的不少中国汽车企业老总们给公众留下的鲜明印象。他们有依仗,靠政策保护;他们有需求巨大、层级十分丰富、快速增长的本土市场作支撑。他们没有理由不趾高气扬、舌尖生风。

    实际上,在国际竞争对手面前,那些老总们总是心虚气短、脚跟发软的。而他们的国际合作者和竞争者没有他们那么爱作秀,更没有他们那些头脑活跃、令人眼花缭乱的“理论创新”。他们的“精神文明”产出肯定大于“物质文明”产出。媒介报道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有关世界跨国汽车巨头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报道多于其老总们的个人言论。 

    跨国汽车巨头们的经营哲学也不爱追逐时髦,不那么善变,显得很朴实、很彻底、很“僵化”。具有70年历史、已经成为世界车坛老大的的丰田有多少理论创新?其最高的经营宗旨根本无非就是戴明的“质量是由过程控制的”和自创的“顾客第一”理念。福特和大众恪守不变的最高理念又是什么?无非就是“造老百姓买得起的高质量的汽车”。通用奉行的圭臬又是什么?“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而已。当然,这些跨国巨头还有很多次生理念,但纵观其历史变迁,根本宗旨均未变迁。

    满招损谦受益。爱作秀的老总们应该明白自己的定位和企业的根本功能是什么。企业是通过向社会奉献产品、做一个合格的企业公民而谋求生存和发展的,而不是主要是靠生产“理念”和说辞而发展的;个人声誉扶摇直上,并不等于企业地位也直线蹿升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