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碎片:天下最不会算账的人(下)


由于崇祯皇帝打死他也不肯动用他的私房钱,实在没有办法,李自成已经越来越近,时间不等人,而此时再向老百姓去搜刮,不仅时间上已经来不及了,就是有时间,由于此时明朝中央政府所能够真正控制的区域也就北京周围了(当时,南方不仅遥远,而且已经被农民军阻隔了),地盘显然不够。所以,崇祯皇帝只好想出了一个馊主意——向群臣募捐,号召各位皇亲国戚与中央级的干部们充分发挥为国分忧、为皇上解难的精神,捐一点钱出来,以解燃眉之急。

不过,大臣们也有大臣的想法,既然皇上老儿都不肯为自己的江山掏钱,咱又急个什么劲?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江山轮流坐,也不是老朱家承包下来的。好花不绿叶扶持,谁做还不得有大臣啊?做谁家的大臣还不是做?事实上,明朝灭亡之后,真正为大明朝送葬的官员寥落星辰。更何况,掏钱并不那么简单,不掏钱是不可能的。但是,掏多少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各位大臣们。捐少了吧,显得不够爱国,对皇上不够忠心,那头上的乌纱帽还想不想戴了?但是,捐多了呢?更不好。因为崇祯皇帝最恨贪官了,明朝官员的俸禄自从老祖宗朱元璋定下来之后历经二百多年,根本就没有随着通货膨胀调整过。官员如果单靠那一点点可怜的工资的话,连老婆孩子都难养活,现在如果一下拿出大把的银子的话皇上又要怀疑你这钱哪来的了。因此,大家只肯象征性的掏一点点意思意思。因此,数天的募捐下来,尽管崇祯皇帝说破嘴皮子,还是没有募集到多少银子,与需要相比连杯水车薪都不够。

崇祯没有办法,只好派了一个叫徐高的大太监通知周皇后之父、国丈嘉定伯周奎,让他捐个十万八万的,带个头,起个表率作用。到时候不仅皇上脸面上好看,而且对众大臣也好说了,既然国丈都带了头了,你们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然而,这个国丈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尽管眼看着女婿即将遭受灭顶之灾了,但是就是不肯伸出援手来,只是个劲的哭穷,坚称银子的没有。弄得连那个被派去的大太监都看不过去了,愤然而起,毫不不客气的说:“老皇亲如此鄙吝,朝廷万难筹措,大事必不可为矣。即使广蓄多产,后来何益?”明白的告诉他,你女婿的江山没了,你那些东西还保得住吗?

无奈之下,周奎只好一咬牙,答应勒紧裤腰捐——一万两。崇祯皇帝觉得一万两太少,也后退了一步,说至少得捐个两万才行。周奎不敢与皇上讨价还价,却偷偷的进宫向女儿——皇后哭诉。皇后答应帮助五千两银子给他,并劝父亲还是满足皇上的要求。然而,就这出自皇上的五千元,周奎也没有全部捐出去,而是私自留下了两千,只捐出去三千两。其他大臣看见皇上的老丈人都放血了,只好咬咬牙出点血了,但大多数都是几百两敷衍了事。与这些平日作威作福的大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住在彰德门外的已经60多岁的老汉。将自己的平生所有的积蓄——400两银子全部捐献了出来,充任军饷。崇祯帝闻听大喜,立即赐给了这位老人“锦衣千户”的头衔,当然,在当时那种时候,这是有名无实的了。而且这位老人的“锦衣千户”仅仅只做了一天的时间,因为就在第二天,李自成的大军就攻陷了北京城,而崇祯皇帝也以发覆面,光着一只脚在煤山(今天的北京景山)上吊自杀,大明的江山从此易主了。

而据赵士锦在其《甲申纪事》中记载,“贼载往陕西金银锭上有历年字号,闻自万历八年以后,解内库银尚未动也。银尚存三千余万两,金一百五十万两。”由于赵当时以工部员外郎的身份管理节慎库的,而节慎库是工部管理工矿银的仓库,主要供内庭使用,因此,其记录应该是比较可信的。至于那位死也不肯掏钱给女婿的国丈周文奎,据记载,城破之后,农民军从他的家中抄出的现银就高达五十三万两,这些银两自然是被没有了,正应了太监的那句话“广蓄多产,后来何益”。

为了节省一百多万两的银子,而最终不仅丢掉了三千多万两的现银,还把祖宗留下的无价的江山给丢了,崇祯这账算得是再糊涂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