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繁华都市,享有山间田园的乐趣,此乃梦中理想。没曾想这可以成为现实。我自小习惯了山村的野趣,自然包括了夏夜的蛙鸣。在蝉鸣翠柳的喧闹白昼过后,当萤火点点闪烁,一阵风儿吹来,听取蛙声一片,那种感觉,非常清凉,不知道为什么,心灵特别的宁静!
享受这样的清凉有两年了,那是我们换了居室以后的事,这是个靠公园的住处,满目青翠,空气清新,也许是靠山的缘故,溪水潺潺,据说发展商专门放养了很多青蛙。一到夏季,小朋友们的乐趣之一,就是拿着各种捞具,在小溪里捞蝌蚪,把它盛在容器了,看它们如何一步步变成青蛙。这可是一次生动的生物课程。而我,最陶醉的是又回到了童年的蛙声虫鸣的世界里!不知道为什么,我不习惯车水马龙的闹市,独爱这些蛙声,蟋蟀,虫鸣的声音。可能是小时候成长的环境的缘故吧。
蛙声于我,最自然不过,因为我的童年是在山村度过。每逢春夏之际,一到傍晚时分,田野的蛙声先是零零散散不成气势,随着夜幕降临,蛙声开始遍野喧起,接着像潮水般来势惊人。
刚搬入新居后的有一天傍晚时分,天幕中又飘洒着缕缕细雨。忽然从楼下的荔枝林里传来“呱呱”的蛙鸣,一阵喧闹,一阵沉寂,时而合奏,时而独唱,声如行云流水。瞬间,我觉得有一种难以诉说的感动:啊!久违的蛙声!在这三夏之际,我最难忘的便是故乡那片此起彼伏的蛙声了。
记得小时候,正是抢收抢种的三夏之际。忙碌了一天的人们,都早早吃过晚饭去睡觉了。因为第二天要请工插秧,我们小孩也要帮忙干些小杂活,像拉拉牛、搬板凳子、提提秧把之类的,也得早早上床。唯有父亲却不能上床睡觉,只见他扛起铁铲,打着手电筒,提着满满一小袋旱烟出发了。为了保证明天稻田能插秧,他必须从水的源头清理障碍,补漏洞,时时还要堤防途经之地别家抢水。躺在床上的我,怎么也等不到父亲回家开门的声音,怎么也听不见父亲震耳的鼾声,唯有能听见的是窗外青蛙那此起彼伏的叫声。我好想起床去帮帮父亲,就是给他做个伴也好。但乡村的夜晚,到处一片漆黑,胆小的我,只有委托青蛙与父亲做伴,只有祈祷:老天爷不要下雨,蛇不要出洞,别人不要抢水……伴着窗外的蛙声,我翻来覆去,彻夜难眠。
第二天,我早早起床,看见一夜未眠的父亲正在扛耙,准备下地耙田了。我的眼眶顿时湿润了,一时间我不知道该对父亲说什么,该怎样说,只是默默地注视着他忙碌的身影。
蛙声,你唤醒沉睡的大地,迎来黎明的曙光;蛙声,你驱散浓浓的寒意,欢呼和煦的春光。也是你,蛙声,引来百花齐放……“呱呱呱……”
时隔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兄妹几个都已长大成人。妹妹在县城,我和弟弟都在大都市成家立业了,母亲一直在忙着帮我们轮流照看小孩,唯有父亲还留在乡下,陪在奶奶身边,照顾奶奶。虽然现在不需要父亲再种地,但我们还是念念不忘还在乡村的父亲,在三夏之际的忙碌情景。
现在的农民,不再像过去那样繁忙了。再也不用为了插秧而整夜守在田埂上了。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各项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各项农田水利建设日趋完善,农民的美好日子也已来到了。现在的农民,割麦有割麦机,脱麦有脱麦机,耕地有旋耕机,插秧有插秧机,还有各项购机补贴。国家拨付专项资金为老百姓修渠引水,灌溉农田,防汛抗旱。再也不用过着望天收的日子了。父亲的根在农村,我们的根也在乡村,等我老了,我还是希望能回归乡村。我实在是舍不得那片田园里的淳朴和清新。
天空、夜色依旧,快乐依然。山还是山,人还是那人,情也依旧是那份情。记忆里那熟悉的蛙声依然在内心某个角落存在,不曾遗忘,它早已化作一串串美妙音符,深深地谱进我的心里。
人生有很多乐趣,而这大都市里某个角落的蛙声,显得特别的珍贵。徜徉在一片蛙声里,白天的疲倦和困惑烟消云散,还有什么音乐能胜过它的功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