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地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闹剧,成片的小区新楼在做成几年或者十几年后又被拆除,大量的社会财富在瞬间就变成了断壁残垣垃圾灰尘。岂止是新楼,一些豪华别墅和星级酒店也同样难逃短命的厄运。
媒体终于关注到这个问题,它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城市楼房患上了“短命症”,并为此开展了热烈的讨论,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令人遗憾的是,媒体发现了病象却没能找到病根,以腾讯网的专题讨论为例,它们就把造成这种“短命症”的根源归纳为以下四种原因:
一是建筑质量问题让楼房折寿,二是拍脑袋规划让楼房殒命,三是城市领导盲目追求GDP,四是相关部门监管的失效。正因为腾讯认定是由于这四个原因的综合作用,才导致城市楼房患上了“短命症”,所以它们给出的治理结论就是提高建筑质量,科学制订规划,减少对领导GDP的考核和严格监管。
乍一看,城市楼房的短命似乎真与上述原因有关,但仔细推敲,我们会发现这些理由其实无一能够站住脚。
建筑质量会让楼房折寿?这样的例子其实寥寥无几。虽然目前商品房的质量确实受到了大众的诟病,但质量差到十几年便要整体拆除的还是不多。不要说城里通过科学计算和用钢筋水泥等现代材料做成的楼房,即便是在农村单凭木工石匠师傅的经验与现场指点做出的楼房,又有多少在建成十几年后便因为质量问题要被拆除呢?至于上海莲花河畔13层大楼整体倒塌的极端例子,稍有建筑经验的人都能判断,那是地基变化的原因所致,倒塌之后仍整体完好本身就说明了建筑质量本身没有太大的问题。可见,指望通过提高房屋质量来延长城市楼房的寿命是没有根据的。
拍脑袋规划让楼房殒命?这样的说法似乎有理,规划不合理当然要拆除重建。问题是,以前真的不合理?现在浪费钱财重建又真的是最优方案?如果后面来的领导再说现在的方案不合理,是不是现在建的意味着今后又要被拆除?其实,规划是否科学,本身就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所谓按照规划建设,本质上就是按照现任领导的意图建设,哪一个城市不是一任领导一任规划?严格地说,不是拍脑袋规划让楼房殒命,恰恰是接二连三所谓科学的规划让楼房殒命,因为后面的领导永远比前面的领导聪明能干和更富有远见卓识。可见,指望通过科学的规划来解决楼房的短命问题同样是没有根据的。
城市领导盲目追求GDP会使楼房短命?楼房拆了建建了拆,当然能够不断地产生GDP,但如果说领导是为了GDP而故意如此,这似乎也太低估了领导们的智商。这些高大雄壮的建筑和美丽宽敞的设施,对于领导们的功效其实可以一箭双雕,既能在建成之后为自己的政绩添砖加瓦脸上贴金,又能在建成之初通过工程发包和土地出让为自己带来巨大收益。表面上看领导的决策水平都很低,明摆着不划算的事情也要去做,其实领导们算盘精得很,成本归社会收益归自己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可见,指望教育领导不要追求GDP,或者调整对GDP的考核,便能解决楼房的短命问题,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力使楼房短命?大凡拆迁没有不是因为规划调整的,规划部门本身就是监督规划执行的,总不能为了监督规划部门的规划再成立一个监督部门?即使成立这样一个监督部门,它又能够比规划部门更能够判断规划是否科学合理?就算它能够独立判断,它敢公布它的结论并采取措施?须知,大部分城市的规划委员会主任都是由市长亲自担任的。其实,多一道监管,无非是多一批人来分享利益,监守自盗的例子在中国比比皆是,三鹿奶粉不就有监管部门颁发的免检证书,整个中国的奶业系统不都在监管部门的眼皮底下全面掺假?可见,指望通过加强监管来解决楼房的短命问题,其实就是缘木求鱼。
怎样一劳永逸地解决楼房的短命问题?关键是要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中国城市的楼房都患上了“短命症”,根本的缘由就是因为我们中国政府缺乏对私有产权的保护。
要想彻底弄清这个问题,还得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说起。经济学认为,只有正确的价格才能引导社会资源的正确分配,错误的价格必定导致社会资源的扭曲浪费,而正确价格的形成又有赖于对百姓产权的严格保护。
政府也好,开发商也罢,搞拆迁都是为了利益,倘若不能赚钱必不会绞尽脑汁不遗余力。问题的关键是,在正确的价格下,他们的行为往往亏多盈少,其拆迁冲动自然受到抑制;但在错误的价格下,他们却能够一本万利,其拆迁的积极性当然与日俱增。
还是举个例子更能使读者一目了然。假定政府要对某小区进行拆迁,其时,此处房子的市场价格已达到每平米8000元,如果按照这个价格从居民手中收过来拆旧建新,开发商必不敢动手,因为他们建的新房面积或有增大,但总打总算可能还会亏损,谁愿意无缘无故赔钱?但如果通过政府的强制,补偿当地居民的价格可以压低到每平米4000元,则开发商经过测算,不仅不会亏损,而且能够赚它个盆满钵满,这样的好事谁不打破头去争取?
上面的例子中,8000元的市场价格就是正确价格,因为按照这个价格可以在同类地段方便地买到其他房子,而被强制压低的4000元就是错误价格,因为用这个价格不可能在同类地段买到相似房子。
假如开发商用8000元的市场价格来补偿百姓仍能赚钱,则说明这次拆迁是值得的,国家得到了巨额土地出让收入,老居民住上了新房子,新居民移居此地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当然开发商也赚到了钱,这就是说此举是用同等的资源(同一块地)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财富,是一举多便的大好事;但是如果开发商是通过政府的打压用4000元的价格来强行收购,虽然政府和开发商都赚到了钱,但这钱并不是来自于财富的创造,而是来自于财富的转移,政府和开发商赚到的正好是原当地居民丢失的,对整个社会而言,并没有促进财富的增长,甚至有可能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减少,拆迁只是转移财富的手段。
这样的例子在中国简直就是多如牛毛数不胜数。大学热衷于搬迁,因为原城中心的土地可以按照市场价格出售,但城郊拨给他们的土地价格却远低于市场价;工业园厂房鳞次栉比,因为他们对政府虚报了投资额度,用低价或者零地价从政府手中骗到了土地;党委政府军事武警消防等单位的院子都是空空荡荡偌大无比,因为他们使用低价土地都不要自己掏钱,而是全部由财政买单。当然,政府的低价土地也不可能无中生有,它们都来自于对农民利益的强制剥夺。
城市里的拆迁之所以无休无止,那是因为价格制约没起作用;价格不起作用,并不是没有正确价格,而是政府有权单方面制订价格;政府能够单方面制订价格,不是老百姓心甘情愿,而是官员们有权肆意践踏百姓产权侵犯百姓财富。换句话说,老百姓的产权没有牢不可破的保障,拆迁自会如火如荼蔓延开去,因为转移财富比创造财富更为简单快捷,城市里的楼房寿命也就注定会越来越短。
上述产权与价格理论的阐述并不是经济学的凭空捏造,而是可以找到很多的例子以佐证。去过欧洲旅游的人想必都有印象,在欧洲国家尤其是在英国,无论是在首都伦敦,还是伯明翰、曼彻斯特,几乎所有城市的主要街道两边,都很少能看到摩天大楼或者崭新的建筑物,更看不到热火朝天的连片建筑工地,看到的只是成片的三四百年前建造的西方古典建筑群,他们饱经沧桑历经风雨却毫发未损纹丝不动,它们从来都不用担心自己哪一天会因为国家利益公众利益或者其他名目繁多的各种利益而被强制拆除,即便是一些看上去已经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的古老建筑。
为什么外国的建筑如此长寿而中国人的建筑如此短命?是中国人的房子质量太差,还是中国人不会制订城市规划技不如人,抑或是外国人的节约意识文物保护意识比中国人强,还是中国人天生就喜欢折腾?不是的,真正的差距不在智力而在制度。这个制度的核心就是,老百姓对自己的财产拥有绝对的支配权,任何外力都不能强行干预。
英国人早在15世纪通过光荣革命,就已经建立起对私人产权的保护制度,再经君主立宪制度的确定,更是建立起一整套人与人权利平等的制度。当一个国家的皇帝也无权掠夺老百姓的财产时,普通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财富,只有靠勤奋创新与真诚合作来创造更多的财富,而绝无法通过对弱势群体的欺压来掠夺财富转移财富,这也正是工业革命和大量的科技成果率先在英国产生的主要原因。
当老百姓的财产权能够得到有效保护之时,老百姓自会对自己的房产呵护有加,只有一种情况下,他们会同意自己的房子被拆除,那就是他们得到了他们认可的价格补偿。而在此种情况下,仍然有人愿意出价收购房子,则说明收购方能够在这块土地上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这是利人利已的好事。不过,在大部分的情况下,收购方恐怕宁愿到郊区去购置新地来盖房子,也不愿意到城中心来拆旧建新,毕竟不能赚钱的事情是没有人愿意做的。如是,城市的楼房自然延年益寿!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政府肆意侵犯老百姓的财产权,影响到的并不仅仅是城市楼房的寿命,它全方位负面影响到百姓生活国家进步,其危害之大举不胜举罄竹难书,可以说,没有产权保护,就没有和谐社会,只不过这又是另一个话题,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令人沮丧的是,五百年前英国人已经建立并经实践验证为行之有效的制度,对于今天的中国老百姓来说仍然是一种渺渺无边的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