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塞车
上周,世界著名的华人科学家钱伟长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至此,被称为中国科技界“三钱”(钱伟长、钱学森、钱三强)的三颗巨星都已相继陨落。随着他们的离世,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似乎缺乏培养出新一代大师的能力。
而全球自有汽车工业以来的100多年间,以及中国有汽车工业的50多年来,始终未能产生一个可以和“三钱”媲美的大师,这导致中国的汽车工业虽然在近几年越来越赚钱,但却从来就没有产生过能够产生类似“三钱”的专家来!50多年前中国人大干快干造红旗的时代永远成为了无法追随的历史,尤其随着30多年来的汽车合资时代的深入,中国丧失掉了最后的技术成长资本。
为何中国汽车工业一直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在经济效益和汽车规模化发展越来越有前途的时候,中国汽车工业的核心技术力量却始终没有培育起来,而且目前来看也没有逆转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悲哀,也是中国人的悲哀。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曾引起社会广泛讨论,温家宝总理在一次座谈会上表示:“钱老说的杰出人才,绝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大师级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
温家宝总理的焦虑也是整个社会的“集体焦虑”,更是中国汽车工业最大的焦虑。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中国汽车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技术人才?”中国汽车工业正处在一个空前大变革、飞速大发展的时代,需要有大师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可是这个时代却恰恰是一个大师寥若晨星的时代,中国汽车工业迫切需要找到这一问题的病根。
现在中国的汽车工业,占据市场话语权的都是大集团的合资公司,虽然贵为一汽、上汽、东风、北汽等中国实力最强的汽车集团,但它们的技术实力却似乎并不能与它们的企业规模相匹配。而且,在和国外汽车巨头的合资中,它们逐渐变成了附庸,不但技术依然牢牢被外方掌握,自主的研发也一度受到外方的掣肘。好不容易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技术专家和技术成果,则大多带着浓厚的模仿痕迹。尤其是随着一汽、东风五六十年代呕心沥血的专家们的相继离世,中国汽车几无可以独当一面的技术专家了。
改革开放后中国汽车与外方合资也有30多年了,但“市场换技术”带来的后遗症也越来越受到业界的批评。人们不禁反思:为什么中国不能走日本、韩国当年一步跨上自主品牌主导国内市场之路?答案是,那样的时机中国也曾有过,可惜被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耽误了,过了那个节点,在汽车市场全球化到来之际,再想一切从头开发,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果真如此吗?中国要永远沦为外国汽车巨头的技术试验场或者倾销地吗?我看未必。“以市场换技术,丢了市场,技术一点也没得到,中国轿车业已经沦为了跨国公司的附庸。” 业界不止一次如此痛心思考过。而从小作坊里敲敲打打走出来的奇瑞、吉利、比亚迪等自主品牌,却几乎是一个人在“战斗”——既在偷偷的模仿、又在背负着骂名,一步一个脚印,一天一点进步。虽然缓慢,虽然幼稚,但总算迈出去了,有成绩了,它们才是中国汽车的脊梁!
当然,合资充分利用了和平发展的大环境和全球汽车产业重心东移的契机,30多年来的确促进了中国汽车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尤其积极的一面。少数中国汽车企业也在与跨国公司合作中获得了一定的技术,但那毕竟是个别企业,大多数中国企业却没有从“技术换市场”中得到好处。细数一下,目前国内几乎100%的合资企业,都是外方掌握话语权,中方大多沦为“代工厂”。
实际上,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已越来越成为一句空话,汽车业逐渐演化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代工厂,仅靠合资比例限制坐享合资收益。由于缺乏成功创新,只能拼接安装别人构思、发明和设计的产品。由于缺乏创新,中国企业只能向跨国公司支付巨额的专利技术使用费。因为没有大品牌,中国企业只能背负“世界工厂”的沉重负担,跨国公司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却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不可否认,我们换来了一些技术,但在换技术的过程中,中国企业不仅把市场拱手让出,还丧失了当年的开发技术,彻底沦为跨国公司的附庸。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小偷辛辛苦苦赚到了钱,改善了经济环境,但却出卖了自己的灵魂,我们难道只能凭借他所创造的一点点GDP就可以原谅它的龌龊行为吗?
有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汽车电子等高新技术产品以及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等关键领域,跨国公司控制的市场份额甚至高达90%;零部件市场占到60%以上的份额。而在轿车零部件行业,有专家估计会达到80%以上。作为汽车产业链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一旦丧失了市场的主体地位,则很可能意味着中国汽车业被跨国公司“掏空”。
放眼望去,中国汽车工业这些年的确赚了很多钱,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十年二十年之后呢?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创造再多的经济利益又有何用?就像缺乏内心灵魂的小偷一样,赚了再多钱也不能洗刷他肮脏的思想。或者当下某些地方政府靠出售土地、煤矿资源等换来GDP数字的增长,但十年二十年之后,资源枯竭,土地稀缺,黎民百姓失去了经济来源,自然会感受到缺乏核心技术实力的痛苦。
大师就像世界上最美丽的罕有之花,它所需要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都很苛刻。古人说,“十年磨一剑”,很多辉煌成果的取得是一个人毕生努力的心血,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的。而当前的中国汽车工业,包括公司技术部门、大学高校、研究机构还存在学术评价急功近利,照搬照抄国外技术,注重短期,忽视长远的倾向,科研人员往往追求“短、平、快”的研究成果,有的甚至以东拼西凑、创新含量很低的课题来充数。浮夸的环境和浮躁的心态,无法产生一流的科技成果,也无法涌现大师级的人物。
有网友评论说:“天资较好的国企甘心做代工,不思进取,体制使然,靠民企去奋发图强,路遥路遥……”也有人表示:“中国连氢弹原子弹都搞得出,汽车这玩意还搞不好??关键是意志——国家意志、民族意志!”
可见,中国不是缺乏大师,而是缺乏创造大师的机制。造就中国汽车界的大师级人才,需要从源头上改变大师赖以生长的“生态环境”,激发人的创造性。如果只是急功近利地追求短期市场效益,打着“换技术”的口号却自己不去“造技术”,即使学到了技术,也永远也超越不了别人!或许,现在回头来看,奇瑞、吉利、比亚迪这些曾经被打上“山寨”标签的民族汽车品牌,才会是未来中国汽车振兴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