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市场的“柠檬现象”
耿鸿武/文
“柠檬现象”是经济学上对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一种形象描述,这种现象在医药市场上也同样存在。在医药市场上,由于买方和卖方在产品质量等方面的信息掌握得不一致,使得低质量的药品逐渐充斥市场,进而导致“劣币驱良币”现象的发生。
那么,医药市场“柠檬现象”是如何造成的?笔者以为,信息不对称来自于招标过程中,买方和卖方之间对于产品质量的认可及信息的不一致。主要表现为:一是药品的销售价格和价值完全脱离,造成现在药价的虚高;二是现有的中标价格已经远低于企业生产成本,这就会造成川贝蛇胆里面没有川贝、没有蛇胆的现象出现。
中国医药行业要向前发展,尤其是基本药物招标要做好,一定要克服市场中的“柠檬现象”。而要克服这种现象,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加强买方与卖方之间的沟通。
基本药物的买方是政府,卖方就是医药企业。企业可以通过政府关系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加强与买方之间的沟通,消除现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继而改变现在医药市场中存在的柠檬现象。政府关系管理是药企的第二生命线,企业在政府关系建立上一定要站在企业战略化、企业系统化、企业区域化及企业全员化的角度考虑,只有实现上述四化,才能使企业更好做好现有的招标。
另外,要克服“柠檬现象”,企业还需要加强对政策的运用能力,提高与政府部门官员打交道的技巧,进而达到买卖双方信息的对称。
在“柠檬现象”的背后,我们还要反思一个问题:药品招标制度究竟在招什么?有人说招标制度是在招产品数量,但是政策却没有对产品数量作出规定;有人说招的是产品质量,但产品质量的标准也不一。可以说,招标制度对于医药企业而言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招标制度尽管存在了长达十年的时间,但对于药品招标,生产企业不太满意,经营企业不太满意,医疗机构不满意,老百姓更不满意,最后政府也不满意。
笔者以为,集中招标采购的实质是将需求集中起来,进行集团性采购,使价格逐渐走低的过程。然而,中国的药品招标走的却不是这样的一条路子。事实上,中国的招标制度被赋予了一个重大的职责——解决商业流通中的商业贿赂问题。这样的一个职责会使招标方向发生重大的偏移,偏移以后究竟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这是我们难以预测。
笔者以为,透视“柠檬现象”产生背后的种种,可能对于企业认识现阶段的药品招标形式、厘清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会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