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家何以成了吹气球的人
以谍战小说《暗算》而闻名的著名作家麦家,最近出版了他的“谍战三部曲”的收官之作《风语》,日前在北京举行了盛大的首发式,文学评论家李敬泽、阎晶明、陈晓明、张颐武以及知名的美女主持人许戈辉等一干好友纷纷到场,给麦家的这部新作“鸣锣开道”。在发布会现场,这些大名鼎鼎的评论家毫不吝啬对《风语》的赞美词,陈晓明说这是“麦家小说的集大成者,已到极致”,张颐武则大赞此书“像陈景润研究数学一般的精确,又有对人性的深刻体察”。但是,面对众好友的颂词,麦家却不愿领情,他形容自己是个“气球”,“大家都在吹,总有一天我会被吹爆”。麦家还干脆地说《风语》是一本有可能被吹爆的“垃圾书”。
看到评论家和作家演出的这一场“双簧”,笔者作为一个文学作品的读者,感觉只有受到了愚弄。麦家既然自称这是一部“垃圾书”,又何必将它拿出来出版呢?当然,这也许是作家的自谦之语,而且考虑到作家都是语言大师,说起话来常常是满嘴跑火车,因此这种话也是当不得真的。毕竟,《风语》在正式出版之前,已经在《人民文学》上先行刊登过,读者对其评价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它是不是像评论家们说的已经成为“极致”之作,却还是值得认真探讨一番的。
文学鉴赏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莎士比亚,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精神领域产品,在每一个读者那里,会产生千差万别的阅读感受。即使是一些已经得到公认的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在不同的读者中间也会有不同的鉴赏认知,甚至同一个读者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阅读同一作品,也会得出不一样的鉴赏心得。很显然,将一部小说吹捧为“极致”,这是违反文学鉴赏的基本常识的。至于把一部小说作品与数学家的研究等量齐观,也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如果小说的写作像解析数学题一样以“精确”为最高目标,扼杀了文学作品必须有的想像空间,这样的小说连可读性都大成问题,还能有什么价值呢?
文学评论家对于大众的文学阅读有一种引路人的作用,他们可以引导读者发现文学之美,从而享受到文学阅读的快乐。但是,当下的一些文学评论家,却放弃了自己的这种职责,热衷于像吹气球一样吹捧作家的新作。围绕着《风语》的评论,正是一场肉麻当有趣的恶俗吹捧,读者不可能从中有所收益。也许,这些评论家压根就没有读过麦家的这部新作,因此只能不着边际地用一些大话来哄人,甚至连受捧的作家本人也听不下去了。当文学评论家成了吹气球的人,文学评论这个“阳春白雪”一般的行当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看来,目前文学评论的式微不是没有原因可寻,文学评论家们不必埋怨读者对他们不尊重,实际上是他们自己首先对自己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