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村庄的“土围子”恰逢其时


      日前,山东省诸城市撤销辖区内全部1249个行政村的建制,合并形成208个农村社区,并逐步选举产生社区党委和社区居民委员会,让农村社区成为诸城新的社会基层组织单元。(据2010年8月15日《中国青年报》)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成份和经济发展方式的逐步转变,以及农民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劳动就业形式的日益多样化,使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趋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的多方面需要,也给政府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山东省诸城市撤销行政村,建立农村社区的做法正恰其时,有利于扩大党的执政基础、体现政府的施政宗旨;有利于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扩大农民就业、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不断满足农民群众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做法,很值得学习借鉴。

     在农村,一个自然行政村庄,恰似一个“土围子”。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要么是一个血缘的宗族体系,要么全体村民有一致的信仰追求,要么有共同的生活特征,要么有相近的风俗习惯。其内部的团结程度,有些可以称得上铁板一块,固若金汤,是名副其实的“土围子”。

     由于各个行政村庄常常自成一体,各自为政,零碎分散,使各类生产要素不能得到有效的集约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村屯基础公共设施不便于统一规划和建设;村民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办理经常受到村庄宗族派性的干扰破坏;农民集中居住和土地整理难以突破村庄界限束缚的障碍,等等。越来越与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背道而驰。

     “社区”一般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诸城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发展农村经济,消除了村与村之间发展的壁垒,促进了生产要素在社区范围内的流动聚集。各农村社区已建起300多个特色产业园区,在社区范围内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835家,跨村庄流转土地15.6万亩。显然,诸城的做法顺应了社会基层组织结构变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有利于农民开阔发展的新视野,拓展作为的新天地,谋求新农村建设的大作为。

     打破行政村庄的“土围子”,打下了建立新型社会关系的扎实基础。截至目前,诸城市共有78个农村社区开工建设住宅楼952栋,建成后可容纳1.8万户居民入住,已竣工756栋,1.3万户居民搬进了新居。这也意味着农民群众以家族为圈、村庄为界的传统居住观逐步淡化,加快了向社区集中步伐,促进新型社会关系的重组与完善。这恰恰与“社区”所要求的邻里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等愿景一脉相承。

     打破行政村庄的“土围子”,可以精兵简政为农民减负。据统计,诸城市208个农村社区共选出“两委”成员1538人,比原村干部减少2967人。仅村干部补贴报酬一项,每年可节省资金近3000万元。这表明,“多村一社区”模式能够精兵简政,减少行政管理岗位,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提高管理效能,已成为农民减负的具体抓手,必将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欢迎。

     打破行政村庄的“土围子”,城乡一体化迈了一大步。每个社区都设有社区服务中心,主要为农民提供医疗卫生、治安警务、劳动保障、文化体育、社会救助、司法调解、人口计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同时开展科技信息、生产资料、市场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以及设立便民超市、农资超市等,并引导农民向社区中心村聚合居住。村民变居民,不仅消除了“农村人”与“城里人”的身份界限,而且在制度上实现了城乡劳动者身份上的平等,为城乡居民的合理流动、充分就业、民生保障等体制机制的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然,“多村一社区”的诸城模式诞生时间还不到两个月,需要在实践中不充实完善,但由于诸城模式代表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符合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需求,必将为全国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