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邪的马亨德拉能玩转双龙吗?


不信邪的马亨德拉能玩转双龙吗?

张少华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

    6年前有中国上汽出资5亿美元收购韩国双龙的半数股份,今有印度马亨德拉公司欲4亿美元竟得双龙!

    4年控股,一声长叹!上汽集团在10亿多元的钱财打了水漂之后,黯然逐步退出双龙项目,手中的双龙股票如今减持至3.79%

    双龙汽车得以存活之后“害怕中国人学去了技术”的暗自抵制、强势工会的无理取闹等等,不堪回首……

    但不信邪的印度马亨德拉汽车公司偏要来试试手气。812日传出,他被双龙债权方看作是主要的优先竞购方,将于8月底与双龙汽车签署谅解备忘录并将于9月初开始“尽职调查”。

    马亨德拉就能玩转双龙吗?

    双龙出于害怕中国人学去了技术的担忧而制造的“暴力不合作运动”吓跑了中国上汽,却不料又迎来了一个明确表示“想获取双龙SUV技术”的印度公司。

    “狭隘与偏见”、“农夫与蛇”的故事是否会一再上演?

    2004年面对陷入经营困境的双龙汽车,上汽集团施以援手,以5亿美元的代价,获得了其49.82%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20051月,上汽集团此后又陆续在二级市场增持股份,最终占股比达到51.33%,取得了绝对控股的地位。

    但上汽集团原本指望通过收购韩国双龙来走向国际、做大做强的跨国并购美梦,到头来变成了一场恶梦。

    虽然白纸黑字的协议明确规定,上汽集团以5亿美元之巨收购双龙汽车之后,韩方须向中方转让技术以及中韩双方在中国合作开发生产汽车,但是真金白银换来的只是双龙工会动不动以泄露核心技术或窃取核心技术为由,向司法部门举报或组织罢工。

    在双龙汽车再次陷入困境,处于绝对控股的上汽集团紧急调拨4500万美元居然换不来双龙汽车裁员2000人的妥协。

    失去耐心并伤透心的上汽集团拒绝向双龙汽车追加投资后,2009119日双龙汽车只能正式向当地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进入企业回生程序。显然,上汽集团不愿只被当作是双龙汽车的“摇钱树”和“提款机”。

    老戏无需新演法。

    老的套路又抛了出来。现在台高筑的双龙又打算通过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从而重新获得流动性资金走出困境。

    脑子正常的人都赞同:要想使企业起死回生,就必须使经营走向正轨、降低人力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但是,降低人力成本,强势的双龙工会会答应吗?

    别忘了,双龙汽车的人工成本占到车辆价值的20%以上,生产1辆汽车的人工成本高达6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3万元),是全球汽车业单车人工费的两倍。即便是经营状况不佳,也丝毫不影响他们在工会的领导下以罢工相逼提高员工工资与福利待遇。

    雷诺日产联盟退出双龙汽车的竟购,恐怕就是出于此方面的原因。按照他们的想法,只是想利用双龙汽车的闲置产能,组装汽车供往俄罗斯、东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目前,雷诺日产联盟韩国釜山工厂生产的日产汽车,主要出口至俄罗斯和中东地区。因供不应求,亟待扩产增能。而雷诺公司持有70%股权的韩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三星雷诺汽车,也同样面临着产能迫切需要提升的问题。

    因此,雷诺日产联盟已把注意力放到自己韩国工厂的产能提升之上,而不是桀骜不驯、前景未卜的韩国第五大汽车制造商——双龙。

    不过,即便是雷诺日产联盟转身离去,双龙汽车仍不乏追求者。

    根据国外媒体的报道,除了印度马亨德拉汽车公司,还有韩国大宇巴士股东永安帽子、韩国私募股权基金首尔投资(Seoul Invest)以及轮胎公司邓禄普(DUNLOP)的母公司——印度爱萨集团(Ruia Group),在竞相追逐双龙汽车。

    分析人士指出,马亨德拉汽车公司最终拿下半个双龙汽车,还需6亿美元左右的资金。

    据推算,双龙汽车的收购价格约为4千亿韩元(约3.5亿美元),但包括负债、新款研制费、运营费等,如要收购50%以上的股份,可能需要至少7千亿韩元(约6亿美元)。

    而且,印度马亨德拉汽车公司可能再次面临中国上汽集团曾经苦恼不已的、捕风捉影的“技术泄密”问题。当时,韩国双龙汽车工会一味地指责上汽集团这个大股东,一心只想窃取双龙的SUV技术和混合动力技术。

    印度马亨德拉汽车公司这次欲并购双龙汽车的目的,其实再明白不过:

    就是想获取双龙汽车在SUV车型领域的品牌与技术优势。因为,马亨德拉计划近期在美国推出自己的SUV车型,迫切需要得到双龙的柴油发动机制造等相关技术。

    然而,面对韩国双龙汽车如此难缠的企业文化,印度马亨德拉汽车公司恐怕又是一次得不偿失的“打不住狐狸,反惹一身骚” 的现代翻版!

    马亨德拉汽车公司的“利用双龙汽车技术叩开美国汽车市场之门”的此番设想,必定会授以强势的双龙汽车工会以口实:“窃取技术秘密”。

    有意思的是,害怕别人窃取自己技术秘密的双龙汽车,恰恰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通过与奔驰汽车公司的技术合作,在短短几年内便掌握了柴油发动机的相关核心技术。但是,屡次面对来自海外的收购方,它却一而再地表现出依然拥有非同一般的“自豪感”和“优越感”。

    文化上的巨大隔阂,通常是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

    也许,类似于中国的上汽集团,入主韩国双龙汽车,印度马亨德拉汽车公司同样不是最后的赢家……

本文独家提供给搜狐汽车,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转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