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一个遥远的记忆


村庄,一个遥远的记忆

——有感冯树廷纪实摄影文学作品集《乡村日记》

                        梁静

读过《乡村日记》,也许是勾起了一些回忆,也许是文字和图片让人感到了痛楚,想起了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想起了摄影家在此文基础上二次创作的摄影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感觉有些话不吐不快,也许不是客观的,却是真实的。严格的讲,《乡村日记》应该属于纪实摄影文学集,是冯树廷先生继纪实摄影集《红灯,绿灯》后的第二本纪实作品集。

摄影文学,出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独立形成之后至今,在肯定与争议中成长,道路坎坷。伴着读图时代的到来,摄影文学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但理论先行与实践滞后使其成长受到限制,我们总是在一副或一组组摄影文学作品里寻找艺术因子,却发现两种艺术的融合竟是那样困难,又是那样的神奇。我们现在已经能够看到很多图片与文字结合起来的作品,但能够称之为艺术的却有待选择与考证。摄影与文学的融合之难,一是对创作者的要求太高,二是由于二者都是静止的艺术形态,融合起来不仅需要创作者拥有两种艺术创作的经验,还要有将两种静止的艺术完美结合起来的才华,难度之大,令众多摄影与文学创作人士望而却步。摄影家苦于没有优美的文字表述作品,并且众多摄影家坚信,优秀的摄影作品不应该要文字来做补充,作家则因对摄影表达肤浅的特点有偏见而不愿意放弃文字表达的精准与深刻,也不愿意花费精力去为不知所云的图片施以自己被图片框定范围的局限的想象文字。

摄影与文学的融合,其实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历经九年的平遥国际摄影节,每年都在出现新的特色,20099月的平遥,摄影家们忽然喜欢用文字表达自己的作品了,不仅萧沉等摄影批评家的评点随处可见,还有制作精美的配图诗歌和大段文学语言组成的展览前言或后记,最为引人注目的,则是冯树廷先生的这本《乡村日记》了。比起一本本制作精美,标价出售的画册,《乡村日记》显得另类了些,却又俏丽时尚。

略览《乡村日记》,大32开本,装祯大气,时尚典雅,纪实色彩浓重,乳黄色做底,农村场景的黑白色图片为主题,下例中英文图书标题,一目了然,纸质考究,严肃美观,学术气息突显,感觉亲切温暖,又厚重沉闷。再读全文,能够感受到冯先生为此书付出的心力与辛苦,连续十个月节假日不休息的奔跑,匆忙的身影后留下了这些珍贵的图片和文字。周孝正的序言中讲,冯树廷,不仅是一名摄影家,而且是一名历史的记录者,而我要补充的是,《乡村日记》是一部优秀的纪实摄影文学作品集,冯先生则是一名优秀的摄影文学家。得此结论,在于冯先生笔下的文字力量,简约中份量不减,轻描淡写中引人思考久远,小到农民吃饭问题,大到中国社会进程,都浓缩在简简单单的记录之中,这得益于冯先生的作家身份,因了这作家的基础,《乡村日记》特色独显,摄影与文字融合贴切紧密,相得益彰,颇有张力。

通读《乡村日记》,“苍凉”二字油然生出,无论图片还是文字。乡村,一直都给人苍凉之感,中国的乡村更是如此,至于“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一直不是劳苦大众的情调。城市中的人,总是在烦躁之后想要找一片静土清净一下,向往平静的乡村生活;呼唤与自然和谐的环保人士,大声呼吁减少浪费和健康的生活理念;当吃无公害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消费的高标准要求时,我想,叶公好龙的做秀和浪漫,无视中国国情的环保人士们,在读过《乡村日记》后,会不会想要有所改变。

《乡村日记》中的乡村,还是中国旧式的乡村,没有什么变化,唯一的变化是,每一个村子的人都少了,都是老弱病残在留守,人心还是纯朴的,却纯朴的令人心酸,生活是贫穷单调的,这单调里,有中国近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显现,那就是,四亿农民进城了,但是,沉重却依然不减,乡村的记忆,是农耕中国几千年来人们共同的记忆,面对环境被污染,人口在减少,小溪没了,田园没了,地下水没了,山还是山,沙还是沙的现状,我们不知,是该悲还是该喜。

因了平遥摄影节的契机,因了此书,我们看到了中国吕梁农村的现状,其实,这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展览上,冯先生展览的旁边,是自由摄影家梁达先生的一组“纸活”为主题的片子,全面讲述那里的丧葬习俗,这两组片子,相互映衬,倒是个颇有意味的吕梁山。让我们去想,活着与死去,死去与新生,之间的距离究竟有多远?乡村的记忆,是中国大多数人的记忆,而这记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究竟还会存在多久。在冯先生的记忆里,乡村有他快乐而伤感的童年,乡村是一辈辈人努力摆脱命运安排的动力源泉,乡村是梦想的发源地,是痛并快乐着的温暖的摇篮,对于他们,乡村的渐行渐远,是与一种记忆的永别,阵痛中流露着欣喜,欣喜中暗藏着失意。曾经远离乡村的得意,已经是成功之后的历史,面对满目苍凉的乡村,功成名就的他们,只有叹息,还有星星回馈桑梓的情怀,而这,只是量大与量小的区别,与有心无心再无关联。

 今天的乡村,于冯先生,是逝去的乡村,于中国,是还未彻底摆脱贫穷的乡村,只盼,和冯先生一样的有心人,在阅读过《乡村日记》后,也把心——捧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