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N座城市(二十)
沈东子
四十九、梧州。
前面连柳州、北海都说过了,不说说梧州似乎有点不公平。梧州古称苍梧,有过自己的辉煌,水运特发达,一直有快艇连接穗港澳,往往广州、香港的风尚,还没来得及传到桂林、南宁,已经先在梧州流行开了。当年孙中山应桂系之邀来广西,到达的第一个城市就是梧州,全中国到处都有中山纪念堂,而梧州的中山纪念堂是全中国最早修建的。梧州很像一座广东城市,尤其是西江边的骑楼,楼柱如一排排栏杆,不时有路人在栏杆间进进出出。这种骑楼以前桂林也有,集中在十字街四周,现在是连影子都看不到了。梧州的骑楼比较奇怪,在二楼乃至三楼的墙壁上,嵌了牢固的铁环,知道是用来干嘛的吗?拴船。铁环旁还有小门,可由此上船或下船。
一次我去梧州正好遇上前几天洪水消退,还真看见洪水漫过的痕迹高达二楼窗口,路面上满是黄色淤泥。梧州是由水运码头发展而来的,位于漓江和浔江汇合处,漓江清清爽爽的,倒也翻不起大浪,可浔江不得了,由云贵高原咆哮而至,浩浩荡荡进入广西后,换了个名字叫红水河,是横穿广西的最大河流。面对汹涌宽阔的西江,梧州长期是不设防的,每年都被浸泡,成习惯了,水来了人就上船,日子照样过,只是一座城市如果经常被淹,难免会让人怀疑这里是否适合长期经营。据说这些年修了堤坝,不知能不能阻隔滔滔西江水。
梧州最响亮的名人,当属明末兵部尚书袁崇焕。袁氏祖籍梧州下属的藤县,据说崇祯年间据守辽东抗清最力,后遭清人用反间计陷害,被皇帝下令凌迟处死。袁既死,明亦亡,留下一座孤坟供汉人鸣不平。自古皇帝都是很难侍候的,离得太远被视为异己,靠得太近会被谗言加害,有时候所谓谗言,也只是皇帝整人的借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还是没有皇帝的日子比较好,不过如今虽说没有皇帝,皇权意识还是很强烈的,连一些科级处级干部,都会产生自己是皇帝的幻觉,恨不得把下属都给灭了。如今的梧州距离我们比较遥远了,我有时看见超市的角落放着龟苓膏或冰泉豆浆,会忽然想起那座说粤语的城市。
五十、肇庆。
从梧州乘船顺西江而下,一个晚上就可以抵达肇庆或广州,我认识的一些做小本生意的朋友,比较喜欢走这条水路,一来节省住宿费,二来还节约时间。还在做小老板时,我就与肇庆打上交道了,一次来了个肇庆汉子,扛一麻袋端砚四处推销,说是老坑的石料,他自己家就在老坑边上,我没还价全要下了。如今端砚已不稀罕,但真假莫辨,哪怕遇上上好的石料,被刻上俗陋的图案,也让藏家爱恨交加,爱的是那石头,恨的是石头上的花样,哪像我当初买下的那袋砚台,基本未加雕饰,呈现质朴的北宋风格。可惜这分质朴,已被这个时代的奢靡花哨之风所淹没。
肇庆最出名的风景当然是七星岩,本来一座城市有个湖不稀罕,有七座山峰也不稀罕,但七座山泡在同一座湖里,那就十分稀罕了,那情景就像一座盆景,一座如城镇一般大的盆景,人在盆景里走,或坐船在盆景里游,感觉是很奇特的,难怪连素来不喜题字的包拯,都要留下到此一游的痕迹。七星岩是很不错的,但里面处处要收门票,堪称门票名目最繁杂的风景区,估计是不同的景点给了不同的承包人,结果苦了游人。西江流到这里,比我想象的要宽阔得多,阔到肇庆管不住对岸的地盘,对岸是另一个城市,叫高要,崇禧塔与对岸云遮雾绕中的一座白塔遥遥相对。本来高要完全可以成为肇庆的一个区,比如江南区,但高要不情愿,因为肇庆还没强大到可以吞并高要,想到武昌跟汉口合称为武汉,也许有一天肇庆跟高要会合称肇高吧,不过这发音像赵高,估计当地人也不喜欢。我住的酒店在宋城墙对面,这宋城墙有两重用处,一防洪水,二防来自广西的袭击。肇庆历史上曾数次被广西人武力攻陷,故对于西面的防守十分用心。
像所有风景优美的城市一样,肇庆的GDP排名也不高,广东省内排在十名开外。对于官员而言,GDP排名的竞争是很残酷的,排名靠前提拔的机会也靠前。广东各地区的产值,珠三角就不用说了,一个乡镇就足以把内地的省辖市比下去,粤东粤西的沿海城镇也够富裕,面对这样的情形,肇庆自然是很困窘的。要改变这种状况,比较好的方式是取消GDP排名,改为居民幸福满意指数排名,这排名当然包括居住空间、工作强度、消费能力、交通状况、空气清洁度等等,如果现有的排名方式不改变,官员一定会不计后果拼开发,谁敢蔑视GDP呢,蔑视GDP等于蔑视自己的仕途,我料定现行体制下的官员,没谁有这个勇气。肇庆有一种特产叫裹蒸,是粽子,有拳头那么大,我想起小时候小伙伴常笑话我,东子东子,爱吃粽子,其实我是不喜欢吃粽子的,老家湖州的粽子那么有名,我都没吃过。
五十一、佛山。
由肇庆走高速到佛山,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小时候喜欢各种公仔,所谓公仔是南方人的叫法,指的是人物或动物形象,带点民间艺术的夸张,比如我们把小人书叫公仔书,玩水浒人物画片叫板公仔,你出一个李逵,我出一个燕青,比谁的公仔大。那时没什么艺术品,但常常会看见画着公仔的陶瓷器皿,拿起来一看,底座往往印着石湾陶瓷四个字,这石湾陶瓷就在佛山,石湾是佛山的一个镇,这是我对佛山的最初记忆。佛山佛山,自然跟佛有关,大概以前是用陶瓷做佛的,后来不让做佛了,于是做出了各色公仔。
佛山祖上有很自豪的历史,明清时期到达鼎盛期,与汉口镇、景德镇、朱仙镇并列四大名镇,原因自然是陶瓷业的发达。如今的大佛山把南海、顺德都框进去了,于是康有为、汪精卫也成了佛山人。去看佛山是因为父亲漫不经心的一句话,作为骄傲的浙江人,父亲对其他省份是很不屑的,但对广东很怀念,有时会怀念到说几句蹩脚的粤语自得其乐,比方把你说成内,把和说成同埋,把好说成吼,口头禅是有某搞错啊等等。他曾历数自己随军到过的广东城市,韶关、广州、从化、湛江……他隶属的48军从江西一路驰骋南下,一直打到南海边才停住,那架势跟追击永历皇帝的清兵也差不多。只是没去过佛山,他淡淡地说。
祖庙是佛山的标志建筑。去看祖庙那天忽然下好大的雨,门前开阔地湿淋淋一片,我匆匆转了一圈,记住了里面的一副对联:“廿七铺奉此为祖,亿万年唯我独尊”,这对联与长沙岳麓书院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甚”有得一比,都宣称自己天下第一。祖庙的祖大概有正宗传承的意思,完全符合中华文化以老为尊的传统,只要是老的,就是好的。后来转到附近街上,看见一群老人围在一起唱粤剧,伊伊呀呀的,老先生唱完老太太唱,老太太唱完老先生又接着唱,中间有二胡伴奏,还有掌声不断,说实话我一句也听不懂,但这并不妨碍我站在一旁欣赏。粤语有这样的好处,虽然语速不快,但其抑扬顿挫恰好适合唱戏唱歌,有种悠然美。佛山最有名的去处应该是西樵山,据说那里养育了南拳宗师黄飞鸿,可惜我没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