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内涵及其理论演进


现代化的内涵及其理论演进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300191

【内容提要】“现代化”一词的确切涵义及其实质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学术界迄今没有一致的看法,更没有大家公认的定义。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现代化”作一个全方位的判断,并从发展的视角界定了现代化的内涵。作为一种世界范围的社会运动,现代化的实践和理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本文认真梳理了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再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第二现代化理论和综合现代化理论,并一一予以简要评价。

【关键词】现代;现代化;现代化理论;演变

一、现代化的内涵

现代Modern)一词,按字面的含义是作为一个时间的概念,指当今的时代。可以包括近代当代的内涵或指特定的历史时代,特定的阶段。我国著名的现代化理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曾作过详细的考证和解释,指出“Modern”一词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著作中最先使用的。当时用这个词表达一个新的观念体系,即把文艺复兴看成是一个与中世纪对应的新时代。由于文艺复兴否定中世纪的神学权威,尊崇古典文化,故而文艺复兴以后的时代被视为欧洲历史的一个新时代。现代一词的内涵现代性Modernity),即渊源于此。现代,不是一个绝对的词语,而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现代化Modernization一词来源于“现代”,是用来概括人类社会近期发展进程中急剧转变的过程。

1、现代化内涵的差异性。现代的这一词语虽然早在16世纪就出现了,但现代化作为一种理论或学说却是半个世纪前才出现的20世纪中叶,人们越来越置身于一个多层次的变化发展的社会中,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概念来描述这种现象。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创建了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经济增长委员会,并创办了学术刊物《文化变迁》杂志。19516月,《文化变迁》杂志编辑部在芝加哥举行学术会议,讨论当时有关贫困与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美国对外政策以及有关的各种理论。与会者感到适用“现代化”一词来描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特征比较合适。“现代化”这个术语开始被广泛使用。美国学者丹尼尔.(Daniel Lerner)1958年在他的《传统社会的消失:中东的现代化》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 Modernizing the Middle East一书中提出了两种相互对立的社会,即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现代化则是指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1966美国学者西里尔.E.布莱克(Cyril E.Black)在《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Dynamics of ModernizationA Study in Comparative History)一书中写道:“如果必须给‘现代化’下一个定义,那么可以这样说,它是历史形成的各种体制对迅速变化的各种功能的一个适应过程,这些功能因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控制环境的知识空前激增而处于迅速变化之中”。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学术带头人、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塞缪尔.P.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1971曾在《导致变化的变化:现代化、发展和政治》(The Change to Change: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Politics一文中,对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作了精彩的、集合式的表述:“现代化是一个革命的过程、复杂的过程、系统的过程、全球化的过程、长期的过程、阶段性的过程、同质化的过程、不可逆的过程、进步的过程。”可见,现代化是一个具有广泛涵盖性的概念。

“现代化”一词的确切涵义及其实质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学术界迄今没有一致的看法,更没有大家公认的定义。在社会学家看来,现代化是一个传统社会的变革,也就是欠发达社会获得较发达社会共有特征的过程。在经济学家看来,现代化就是经济由不发达到发达的发展过程,社会消费由低级向高级上升的过程。在政治学家看来,现代化是传统政体向现代化政体的转变过程、政权的合理集中化和科层化(制度化)的过程。在历史学家看来,现代化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从历史上发展而来的各种体制适应客观环境的过程。在人类文化学家看来,现代化是促使社会、文化和个人各自获得科学知识,并把它运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过程。并且各学科还给现代化开列了不同的特征。半个多世纪来,对于现代化的涵义,尽管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对现代化的内涵进行过思考和阐述,但是目前尚无统一的意见。概括起来,学界对“现代化”的涵义,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现代化是指非西方社会落后国家在西方资本主义崛起并占据世界中心以及形成世界性的国际资本体系的格局下,如何通过科学技术革命,在经济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这种观点是从政治上着眼,加速发展经济,以便巩固政治制度变革取得的成果。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我国的主张。比如,我国在现代化问题上,1954年周恩来提出要把我国建设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1963年政府工作报告又强调了这个问题:“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技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我们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我们应该迎头赶上”。

第二种: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把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始发原因,或者把现代化视为工业化的最终结果,这是一种普遍的观点。这种观点所说的工业化,不仅仅是指从18纪后期始于欧洲的工业革命所引起的那个工业化过程,还包括20世纪的高度工业化阶段。这种观点是从经济上着眼,注重发展现代工业,认为工业现代化就是国家的现代化。从现代化的观点来看,欧美的工业化进入成熟的高度工业化阶段是在20世纪中叶,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则始于二战以后。因此,今天所有在经济上处于落后的国家都把工业化作为致力的目标,把它作为根本改变国家面貌和国际地位的战略性措施。可见可用工业化来概括现代社会变迁的动力、特征和进程。工业化从20世纪50年代后越来越成为人类文明的主导力量。其中,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经济增长。工业化的过程不仅限于经济本身,它还涉及到社会的各方面。

第三种:现代化是指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改变的过程。这种观点主要是从社会学、人类文化学、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现代化,也就是说,现代化可以看作是一种“文明的形式”。“现代化”的含义是指一种特殊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首先渗透到西方人的价值观念、态度、信念和行动中,并改变了西方社会的制度和目标。西方社会现代化的制度和目标可明确表达如下:个性化;都市化;民众教育;具有代表性的政府;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各阶层收入;向伤残贫困者提供福利。德国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最早提出这一观点。韦伯学派的认为,现代化就是“合理化”,是一种全面理性的发展过程。“归根到底,产生资本主义的因素乃是合理的常设企业、合理的核算、合理的工艺和合理的法律,但也并非仅此而已。合理的精神,一般生活的合理化以及经济道德都是必要的辅助因素。”。这种理解主要是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视角来考察现代化问题,认为现代化是一种全面理性发展的过程。

第四种:现代化是指自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以来所导致的“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全方位急剧变动的过程的统称。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在现阶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不仅仅是工业或经济,同时也有知识增长、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等各个方面。美国社会学家布莱克认为现代化是“在科学和技术革命影响下,社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涉及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思想的各个方面的变化。这种观点是一种系统思维,是从社会全面发展的视角来认识现代化的。

2、现代化内涵的多样性。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对“现代化”作一个全方位的判断:第一,现代化是一个进步的过程,但不是人类进程的最高阶段。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所经历的以科学革命为推动力、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现代化对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而言均不是奋斗的终极目标,它只是一个过程和手段,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实现人的全面解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第二,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多层面、全方位的转变过程。现代化不单纯是经济的变革过程,而是在经济变革基础上发生的包括社会变革、文化变革、政治变革以及人的成长等一系列内容的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变迁,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和各个方面,包括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环境领域的生态化和价值观念的理性化及其相互间的互动过程。现代化不是一般意义的变化,而是人类社会活动方式的根本和整体的转变,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飞跃和转轨,是文明结构的重塑和时代的转化。现代化是整个社会机体的现代化。第三,现代化是一种全球性的发展趋势。现代化发源于欧洲,但现在已经变成一个世界性的现象,世界各国无一不例外地或迟或早地被卷入这股潮流中。现代化导致不同发展程度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进一步加深。第四,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继续展开和深化的历史过程。现代化是一个阶段性、相对性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不是已经结束的发展结果,而是继续展开和深化的历史过程。社会在发展、经济在发展,对现代化的理解和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所以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也是动态的。既然对现代化的理解和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现代化”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那么现代化不应该有绝对的目标或标准,而应是相对的、动态的,要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而不断添加新的内容。第五,现代化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社会经济全面进步的标志,表明该地区或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六,现代化是一个“中性”范畴。现代化不是西方化,更不是资本主义化,可以有资本主义现代化,也可以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甚至还可以有其它形式的现代化。现代化是共性化和多样化相统一的过程。

总之,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历史进程,是反映人类社会从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传统农业社会向建立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历史巨变。它是一种全球性的时代发展趋势,也是世界各国、各地区发展的必经之路。

3、从发展的视角理解现代化内涵。对“现代化”的认识与对“发展”的认识关系十分密切。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化就是特定的一种发展水平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向着世界先进水平发展,就是现代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现代化的概念也是不断演进的,传统的观念已经无法全面、科学地概括出其特征。因此必须以发展的观点去重新审视现代化具有的内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报告,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最终形成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该报告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一种在满足当代人的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发展模式。21世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纪,经济固然是发展中的根本因素,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协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化走向健康发展的保证,现代化是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基础。因此发展在突出以人为本,强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同时,也应遵循科学的发展原则,以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基于这样新的发展观,笔者将现代化理解为:现代化是指以现代工业、信息与技术革命为推动力,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标志,以环境优化和民生改善为着力点,实现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从工业社会向现代信息社会转变,对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思想等各个领域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并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的深刻变革的过程。现代化的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现代化发展能力。一个国家的发展能力及其持续性,这是推进现代化的动力标志。它包括:第一,国家的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总和;第二,国家对上述五种资本的合理协调、优化提高;第三,国家对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积极培养。(2)现代化质量水平。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及其对物质和精神的理性需求相对差距,这是衡量国家现代化质量的标志。它包括:第一,对物质支配水平;第二,环境支持水平;第三,精神愉悦水平;第四,文明享受水平。(3)现代化公平水平。一个国家的“共同富裕”程度及其对贫富差异、城乡差异的克服程度,这是现代化公平的标志。它包括:第一,人际公平;第二,代际公平;第三,区际公平。只有上述三条主线同时包容在人类发展阶段的进程中,不同时代的现代化才具有统一的基础,现代化的追求才具有丰富的内容。

二、现代化理论的孕育

“现代化”概念的提出直接促发了“现代化理论”的兴起作为一种世界范围的社会运动,现代化的实践和理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现代化理论的传播,现代化一词就不可能像今天这么普及

现代化理论是关于世界、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成果的总称。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历史任务是探讨一个国家怎样从传统农业社会过渡到现代工业社会或知识经济社会的理论,一方面要研究发达国家向更先进的社会阶段的发展问题,另一方面要研究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问题。

现代化理论从根本上说乃是一种有关社会发展的学说。社会理论的形成与人类迈向现代社会的发展潮流几乎是同步的。一方面,它是现代社会变迁的一种知识反映,另一方面,它从一开始就参与到对现代社会的建构当中。在社会理论的初创时代,经典社会理论大师们几乎都对社会变迁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他们之中很多人的理论体系都内含一种描述和分析社会从传统迈向现代的社会转型学。这种社会转型学及作为基础的社会类型学成为社会理论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旨趣似乎都呈现出一种共同之点:解释与传统社会特质不同的现代社会的来临。这些社会转型学主要是从两种依据来加以发展的:一是基于社会进化阶段的划分,以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等为代表;二是基于传统与现代的两分法,以马克思·韦伯(Max Weber)、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埃米尔·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等为代表。从动态的角度上看,这些基于社会类型学的社会转型学,从不同的视点描述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如英国的斯宾赛将社会划分为军事社会工业社会法国的迪尔凯姆将社会划分为机械联系社会有机联系社会,认为社会的转型与变迁本质上看首先是法律与道德的变迁德国的滕尼斯将社会划分为礼俗社会法理社会,认为社会的转型主要表现为从社区转向社会,包括了由血缘关系转变为业缘关系、由乡村转向城镇、维系社会整合的基础----由习俗转向法律、社会价值观由靠信仰的力量形成转向靠舆论的力量维持、生存依赖由靠农业为转向靠工业为主;德国的韦伯将社会划分为前现代社会现代社会,认为现代社会的特质是现代性;美国的梅因将社会划分为身份社会契约社会;美国的贝克尔将社会划分为宗教社会世俗社会;等等。从这些大家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军事社会机械联系社会礼俗社会身份社会宗教社会都是从不同角度或侧面反映了传统社会落后的、静止的、封闭的和陈旧的社会状态和观念,工业社会有机联系社会法理社会契约社会世俗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则从不同角度或侧面反映了现代社会先进的、流动的、开放的和创新的社会状态和观念。他们从西方经典社会学的理论和分析框架出发,提出人类历史无非就是传统和现代,人类的发展历史就是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和转变。

对于现代社会理论的大多数奠基者而言,尽管他们各自的视角不同,但在表述现代社会的特征上却呈现出一个与韦伯命题相似的理论特征:现代社会的产生得益于理性化的力量或机制在人类思想、行动、组织结构、社会进程等各个领域或层面的全面渗透,换言之,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是理性化所促成的现代性。

三、经典现代化理论

20世纪60年代,一批有影响的现代化研究专著相继问世,如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的《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A Non-Communist Manifesto1960)、列维Marion Levy的《现代化和社会结构》(Moderniza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Society1966)、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1968),英格尔斯(Alex Inkeles)等的《走向现代: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Becoming Modern: Individual Change in Six Developing Countries 1974)等,这些论述使得现代化理论基本形成,被称为经典现代化理论。

经典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是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包括从传统经济向工业经济、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进程及其变化。在这一意义上,现代化既指先进国家的社会变迁过程,又指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过程。先进国家的现代化过程经历了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等一系列深刻变革,最终实现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则是一个追赶先进国家的过程,而且不同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也不尽相同。虽然发达工业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现代化进程具有不同特点,但具有一般特性。

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认为“现代化是将人类及这个世界的安全、发展和完善,作为人类努力的目标和规范的尺度。现代化意指社会有能力发展起一种制度结构,它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挑战和需求。” 他对现代化过程进行了具体分析,把这个过程概括为以下9个基本特征(1)现代化是革命的过程。这是直接依据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两者的比较而推论出来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必然涉及人类生活方式根本的和整体的变革。现代生活是对传统生活的彻底否定,特别体现在价值上,而不仅是形式上。也就是说,传统社会的有些事物可以在形式上留存到现代社会中,但其内在价值取向已根本不同。(2)现代化是复杂的过程。不能将现代化过程简单地归纳为某一种因素或某一个范围。它实际上包含了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化。经济领域中,工业化合服务性程度的提高;社会领域中,社会分层与整合程度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政治领域中,政治结构-功能的分化程度和公民政治参与程度的提高;社会心理和行为领域中,公民“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 1和“现代性精神(Modern Spirit)”2的提高。(3)现代化是系统的过程。一个因素的变化将联系并影响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变化。现代化是“具有其本身的某些特殊属性的过程,这些属性可以解释为什么按照其规则而生活的民众感到现代化性是一个连贯的整体”。现代化的各种因素之所以极为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从历史意义上来说它们必须联系在一起”。 (4)现代化是全球的过程。现代化源于1516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的兴起,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已经成为全球现象,成为人类的共同企盼与追求。过去一切社会都是传统社会,而现在的任何社会要么是现代社会,要么是正在成为现代社会过程中的社会。(5)现代化是长期的过程。现代化所涉及的整个变化需要时间才能解决,因此,虽然现代化是一个革命的过程,但是从这些变化所需时间来看,现代化又是进化的过程。西方社会现代化走了好几个世纪,虽然后发国家现代化过程呈现加速趋势,但现代化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6)现代化是有阶段的过程。一切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有可能划分出几个不同的水平或阶段。可以根据社会从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变的道路上的转变过程对它们进行划分。在现代化过程中,各个社会之间在领先地位和具体方式方面会有差别,但是一切社会都要经过大致相同的若干阶段。(7)现代化是同质化的过程。传统社会存在许多不同的类型,但是现代社会却基本相似。现代化在社会之间产生了集中的趋势。现代化意味着“在政治上组织起来的社会趋向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以及各个社会趋向于最终结合”的运动。“现代的思想和制度所具有普遍性可能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各个社会是那么同质,以致有可能形成一个世界国家”。(8)现代化是不可逆的过程。虽然现代化过程中某些方面可能出现暂时的挫折和偶然的倒退,但是在整体上现代化是个长期的趋势。某个社会经过十年后在城市化、文化和工业化方面达到某个水平,那么在以后十年内,它不会大大降低到这个水平。在各个社会之间,变化的速度将出现很大的差别,但是变化的方向不会不同。(9)现代化是进步的过程。现代化的精神冲击很多,也很深刻,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现代化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人心所向的。在转变时期,尤其是在转变初期,代价和痛苦是巨大的,但是,现代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所取得的成就足以弥补。从长远观点来看,现代化增加了全人类在文化和物质方面的幸福。

根据经典现代化理论,现代化不仅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发展状态,可以指发展中国家赶上发达国家后所处的状态(完成现代化进程后的状态),也可以指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世界先进水平所处的状态。在阐述了现代化过程的特点和规律的同时,经典现代化论者还一直强调现代性是现代化的结果,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他们把处于现代化以前的传统农业社会的特点归纳为传统性,把已经完成现代化过程的国家的现代工业社会特点归纳为现代性。早期的现代化论者对“现代性”持一种极为乐观的态度,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也较为简单,主要指经济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等物质经济层面的社会发展问题。由于人们对世界先进水平有不同的认识,高度发达工业社会内部也存在许多弊端,而且社会是不断发展的。随着世界现代化普及进程的不断加快,经典现代化理论日益陷入解释复杂现代化进程的困境之中,经典现代化论者内部也开始进行反思,不断拓宽和加深对“现代性”和“现代化”的理解。

经典现代化理论关于现代化进程动力的认识并不一致,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经济发展决定论”,主张经济发展决定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化,认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推动力。这一观点受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的影响较大。二是“文化发展决定论”,认为是文化影响了经济和政治生活,民主化是现代化的推动力。这一观点受德国学者韦伯新教伦理和理性化思想的影响较大。三是综合决定论,认为现代化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经典现代化理论并不是一个完美无暇的理论,受到很多批评。首先,经典现代化理论存在许多固有的缺陷,如现代化概念的时间不确定、内涵宽泛和偏见,现代性和传统性概念模糊、主观和不对称,现代化理论笼统、滞后等。第二,现代化的副产品“现代病”问题突出,如环境问题、自然资源破坏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工作技能老化问题、家庭和伦理问题等。第三,过于强调人的工具理性,忽视人的价值理性。现代人理论是经典现代化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由于经典现代化理论自身的局限,使其“现代人”理论也有很大局限性。第四,一元单线的历史观。从历史观的角度来看,经典现代化理论的理论架构是以社会进化论为基础,对社会发展持一元单线的历史观的。该理论主张,社会转变是一个单向渐进过程,不可逆转;不发达状态是穷国与富国的暂时差距,落后的社会通过发展可以追上先进的社会。它将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放在同一条历史发展线上,认为社会是一个逐渐进化的有机体,强调现代化就是指人类历史上文明形态的特定阶段性的转变。第五,经典现代化理论给发展中国家开出的药方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产生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发达国家本身也陷入了经济危机和滞涨,东亚出现了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拉丁美洲也有一定的发展。有人因此对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实用性提出质疑。

特别是,经典现代化理论在解释发达工业国家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的发展过程时比较成功,在解释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工业化水平的过程时还可用,但在解释发达工业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发展时就遇到了麻烦,基本上不再适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从事现代化研究的学者就注意到三个现象:(1)工业经济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顶点,发达工业国家经济发展已经从工业化转入非工业化轨道,工业经济比重持续下降,服务经济比重持续上升;(2)工业社会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点,发达工业国家社会发展开始从城市化转入非城市化或逆城市化轨道,城市人口向郊区和乡镇迁移,科技革命促进社会新发展;(3)工业文明不是文明进程的终结,发达工业国家没有止步不前,他们的发展已经并将继续超越工业文明阶段。显然,这些都动摇了以工业化、城市化为典型特征的经典现代化理论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对经典现代化理论进行批判与继承的现代化研究新思潮开始出现。

尽管如此,经典现代化理论在现代化理论发展史上的奠基作用还是显而易见的,是不可否认的:其一,研究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往往都是美国等其它西方发达国家里最为优秀的学者,他们的研究对于带动学术界涉足现代化理论的研究是颇具积极意义的;其二,经典现代化理论建构了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传统—现代”的两分式研究方法以及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传统等都是极具奠基作用的;其三,经典现代化理论除开那种特别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之外,其许多思想观点特别是通过发展工业化来实现现代化的观点等,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广泛认同,这在当时还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四、后现代化理论

后现代化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崛起的、以探索现代化或工业化以后的社会发展为对象的一种现代化理论。经典现代化理论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工业化世界,而后现代化理论则探索工业化以后的发展。因为这时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了两个事实:一是发达工业国家工业经济比重开始持续下降,服务经济比重开始持续上升,经济发展从工业化转入非工业化轨道;二是工业社会不可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点,不能把工业社会作为现代化最终的目标。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经典现代化,开始迈入以后的发展阶段,即所谓的“后现代”。

亨廷顿认为,后现代化理论关心的并不是传统性向现代性的转变,不关注技术对传统社会的影响,而关注技术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后现代化论者的思维方式以强调否定性、非中心化、反正统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和多元性为特征。“后现代理论”对经典现代化理论的质疑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否认“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概念“现代性”以及作为其理论基础的“理性”成为人类最高价值的合法性,进而对“现代化”本身的价值,以及对探讨、促进“现代化”过程为己任的一切“现代化理论”的价值提出了质疑。

后现代化理论的基本著作有1973年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1979年法国学者利奥塔(Jean Francois Lyotard)的《后现代状态》(The Postmodem Condition)、1980年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的《第三次浪潮》(The Third Wave)1991年英国学者玛格丽特·A·罗斯(Margaret A Rose)的《后现代与后工业:一种批评分析》(The Post-modern the Post-industrial : A Critical Analysis)1992年美国学者波林·玛丽·罗斯诺(Pauline Marie Rosenau)的《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Post-modernism and the social sciences1993年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的《后资本主义社会》(Post-Capitalist Society)、1994年美国学者史蒂文·塞德曼(Steven Seidman)的《后现代转向:社会理论的视角》(The Postmodern Turn: New Perspectives on Social Theory)、1997年美国学者罗纳德·英格尔哈特(Ronald Inglehart)的《现代化与后现代化4个社会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变迁Modemization and Postmodemizationculturaleconomicand political change in the 43 societes等,可视为这一时期后现代化理论的代表作。

对后工业社会有系统认识的莫过于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他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一书中认为,后工业社会有五大特征:一是在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向服务性经济;二是在职业与上层建筑方面,一个新的专业化或技术职业性阶层的出现及其主导地位的确立;三是社会发展方向方面,对技术的控制与鉴定成为未来的方向;四是在决策方面,创造新型的“智能技术”;五是整个社会的中轴原则是理论知识占中心地位,是一切社会变革和政策制定的源泉。贝尔认为,在后工业社会里,理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已成为科技创新和社会变迁的直接动力。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实现工业化之后,都将从工业社会发展到后工业社会。在贝尔看来,“工业社会是机器和人协作生产商品”,与此不同,“后工业社会是围绕知识组织起来的,其目的在于进行社会管理和指导革新与变革”。贝尔所说的“知识”,是指“编纂成抽象符号的系统以后,可以同任何规律体系一样用来说明许多不同领域内的经验”。理论知识之所以成为“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是因为现代社会需要对极其复杂的变革进行管理、预测未来和制定计划。在从科学与技术、理论与政策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这一社会需求之后,贝尔进而强调:“理论知识正日益发展成一个社会的战略源泉,即中轴原理。而大学、研究机构和知识部门等汇集和充实理论知识的场所则成了未来社会的中轴结构。” 贝尔也看到了“后工业社会”的深刻危机。按照贝尔的观点,社会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社会结构、政体和文化。每一个方面都有一个不同的“中轴原理”在起支配作用。在现代西方社会,社会结构的中轴原理是经济化,按照“合理化”和“效率”原则分配资源;政体方面的中轴原理是参与管理,其方式有时候是经过动员或有控制的参与,有时候是自下而上要求的参与;文化方面的中轴原理是实现自我并加强自我的愿望。据此,贝尔指出,过去这三个领域是由一个共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的,但在“后工业社会”这三个方面正日益趋于分裂,而且这种分裂还要扩大,由此势必导致专业职能、政体管理和文化价值等三大社会危机。

后现代化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罗纳德·英格尔哈特(Ronald Inglehart),1997年在他的《现代化和后现代化—4个社会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变迁》一书中认为,现代化与后现代化是前后相继的两个发展阶段,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超越,而不是非现代化和反现代化。在现代化阶段,宗教地域价值逐渐减退,生存价值、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率最大化压倒一切,成就动机成为核心价值,传统权威让位于理性合法权威,工具理性的主导地位导致人的异化;在后现代化阶段,国家权威弱化,更加重视个人自由,后物质主义成为核心价值,经济增长不再具有压倒一切的地位,工具理性让位于价值理性,生活价值和主观幸福最大化成为优先课题。现代化的边际效益递减是后现代化兴起的基本原因,后现代化的发展也有它的社会限度。现代化与民主化没有直接相关性,民主化在后现代化阶段却成为不可避免。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都是作为变量存在的,因此,现代化和后现代化都呈现非线性发展。

后现代理论把后现代作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承认现代性的进步性的同时,对现代性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后现代理论尖锐地指出:人类对自然界的大规模征服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极大地威胁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社会生活本身的控制则使人类陷入无所不在的被监禁和被支配状态之中;科学、理性取代传统与宗教成了惟一的绝对的合理性法则。因此,自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化工程是一项失败的工程。后现代理论认为:现代化也并非一定进步的。现代化毁灭了能单独实现个人个性和人类精神准则的亲密无间的社会。后现代理论主张探索有效地吸取现代性的优点而又能够避免现代性弊端的途径。后现代理论认为:从传统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变是现代化,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是后现代化。从现代化向后现代化的转变包括政治、经济、性和家庭、宗教观念的深刻变化。英格尔哈特认为,在现代化阶段,核心的社会目标是经济增长的最快化,个人价值观表现为对成就动机的追求,而权力体系的实质是理性和法律权力;而在后现代化阶段,核心的社会目标是人类幸福的最大化,个人价值观表现为后物质主义和后现代价值观,而权力体系的实质是同时重视法律和宗教权力。后现代理论认为:现代化并非是长期的。新出现的现代化社会或后发国家可以通过自己的革命方法或借鉴早已成为现代化社会的经验和技术,使自己迅速现代化。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2010)认为,后现代化理论既受到喝彩,也受到广泛批评。首先,它具有“时间不自洽”的嫌疑。如果“后现代”是一个时间概念,那么,“现代”和“后现代”是时间交叉的,“后现代”是一个“时间不自洽”的模糊概念。其次,它没有包涵知识经济、网络社会等新发展和将来的新变化。其三,它具有表达能力的局限性。它认为现代化不是历史的终点,后现代化也不是终结,后现代化以后是“后后现代”。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后后现代”以后是什么?在工业化国家,“后现代化”时间不自洽,引起人们的思想混乱。在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矛盾,令人无所适从。后现代化理论由于自身的缺陷,而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五、生态现代化理论

生态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转型,其研究工作的兴起最早源自于西方的环境运动和环境改革,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20世纪60年代之前,环境保护这一概念在西方社会主流意识中几乎难觅踪迹,当时大自然只是其征服与控制的对象,其现代化发展的成果大多是基于掠夺大自然的意识而获取的,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计划也是基于此意识而制定的,然而这一传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给其生态环境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20世纪70—80年代,联合国关于发展、安全和环境的各委员会的一系列报告以及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基金会、自然保护国际联盟发表《世界保护战略》,对生态现代化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宏观上看,生态现代化研究一般以国家为基本单元,以国家现代化为重要依托,研究内容既包括区域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也包括世界现代化进程与全球生态系统的关系。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革命,是生态学原理的全面渗透和广泛应用而引发的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这一转型的范围之大,涉及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领域——经济(生态经济)、政治(绿色政治)、社会(生态社会)、文化(绿色观念),以及还有个人的行为模式等。因此,生态现代研究的具体内容必然涉及与上述领域相关的环境技术与经济、生态制度与政治、环境组织与社会、生态伦理与文化等等。

生态现代化理论是关于现代化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主要提倡预防和创新原则,促进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脱钩,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发展。生态现代化理念的提出源于对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重新定位和对传统不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模式的反思与变革。生态现代化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西欧的一些发达国家最先发展起来的,如德国、荷兰、英国。不少学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后来,这一理论的经验研究拓展到了芬兰、加拿大、丹麦,乃至整个欧洲以及东南亚等地。但是,一直以来,德国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约瑟夫·胡勃(Joseph Huber)被视为这一理论的奠基人1982年,约瑟夫·胡勃(Joseph Huber)出版《生态学失去的清白》(The lost innocence of ecology1982)一书,提出了“绿化工业”理论并对生态现代化加以科学规范。1985年约瑟夫•胡勃(Joseph Huber)教授首先提出了生态现代化理论(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Theory,简称EM)认为生态现代化是利用人类智慧去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进步的理论,并且它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过程,是生产和消费模式的生态转型过程。在此基础上, Martin Janicke等进一步丰富了生态现代化理论,认为生态现代化是使“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从补救性策略向预防性策略转化的过程”;并且生态现代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社会转型过程,是从工业现代性向生态现代性、从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的转变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现代化理论在工业国家逐渐流行并成为学术讨论热点,现已发展为一种多元理论。它所强调的是现代化过程中如何保护自然与环境,建立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最优化关系,实现生态的现代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这一时期,生态现代化理论空前发展,理论研究成果丰硕。如斯巴格伦和摩尔(Spaargaren & Mol)在1992年发表的《社会、环境和现代性:作为社会变迁理论的生态现代化》(SociologyEnvironment and Modernity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as a Theory of Social Change一文主要从社会变革和工业转型的角度塑造生态现代化的现实模型。Dryzek在《Industrial Society and Beyond:Ecological modernization》一文中认为人类应当超越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走生态现代化之路。克里斯托夫(Cristof在《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and Ecological Modernity》一文中将生态现代化按其程度和范围分为弱生态现代化weak ecological modernisation)和强生态现代化(strong ecological modernisation两种形式进行阐述。弱生态现代化就是指用科学技术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提倡由科学界、经济界与政界合作,共同参与制定政策。这种理论针对的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可以利用这一理论巩固它们在全球的垄断地位,从而把其他国家排除出去。而强生态现代化则把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注视扩展到全球范围,更加强调社会环境意识形态的转型。强生态现代化强调加入生态考虑的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广泛变革,这有益于全球民众对环境问题进行关注、参与和交流,可以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指导性的、全面的、开放的策略,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给予全球性关注。生态现代化理论认为,人类的环境意识正在发生转化,即逐步由生态现代化“弱化”意识走向“强化”意识,这是人类环境意识发展的必然趋势。进入21世纪,生态现代化的研究领域大大扩展,包括对消费生态转型的研究、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探讨、非欧洲国家的生态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在理论研究深入的同时,生态现代化理论开始应用于实践。如2000年,摩尔出版的《世界范围内的生态现代化》(Ecological Modernisation around the World:Perspective and Critical DebatesYoung出版的《生态现代化的兴起》(The Emergence of Ecological Modernisation: Intergrating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Economy均是对理论在实践领域应用的总结。

一般而言,生态现代化大致有以下几层含义:(1)生态现代化作为一种结果和目标指的是生态型的现代化。其所指的现代化社会不仅有着发达的经济水平、高素质的人群和合理高效的社会架构,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2)生态现代化作为一种过程指的是生态化的现代化,即现代化进程同时也是生态理念的贯彻、生态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过程。(3)生态环境在社会复杂的系统中并不是孤立的要素,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和物质载体,它与经济、社会等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环境保护不应被视为对经济活动的一种负担,而应视为未来可持续增长的前提。其本质要点在于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关切,认为可以在促进经济繁荣的同时减少环境破坏,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共赢”。生态现代化理论的主要理论要点有:第一,生态现代化强调经济增长、社会福利和生态可持续的统一协调发展。第二,生态现代化理论强调通过环境预防与严厉的环境标准提高“经济竞争力”,从而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繁荣的同步。第三,生态现代化理论主张通过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推动现代性与环境的统筹协调,同时通过一个渐进的社会转型过程调动各种行为主体的积极性。

生态现代化理论是非常有生命力的学术思潮。虽然它是在西欧政治政策讨论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但是当它的视角和影响不断扩大时,它的知识“存货”变得更加非正统了。像在西欧的新马克思主义和绿色政治那样的旧的划分正在受到新的环境和机遇的挑战。在努力扩展生态现代化理论以便去解释在欧洲和亚洲不同的社会政治条件下的生态环境变化时,生态现代化理论所表现出来的对不同国家和区域的适应性,说明了它是动态的理论。作为一门正在成长的年轻学科,生态现代化理论不断拓宽和探索那些不为环境社会科学方法所充分强调的当代生活的重要领域(郭熙保、杨开泰,2006)。生态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是必要的,转型的目的是修正其导致环境问题的结构缺陷,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现代社会制度,现代化没有过时。发达国家不断推动本国生态现代化进程,生态现代化理念进入了国家的政策议程、政党纲领、议会主题,成为制定社会和经济政策的指导性思想,并取得国家发展的显著成果。

30年来,生态现代化理论大体经历过以10年为一个单位的创立、完善、逐渐成熟等三个发展和传播阶段,理论关注点也由初期的工业,拓展到市场、政策、社会等领域,近年来更关注于全球化对生态现代化的影响。生态现代化可以说是全球环境运动产生以来最为成功地解释生态环境与社会共同发展关系的一个范畴。一方面,它表现出高度的学科兼容性与扩张性,进入21世纪后,一些曾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生态启蒙学说与术语逐渐褪去昔日光环,并为生态现代化所不断吸纳、整合。另一方面,它具有明确的实践导向,这使其比同时代那些致力于纯理论研究的生态主义或环境主义学说更容易获得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的认同。

不可否认,生态现代化理论是一个正在发展的、还不成熟的理论,它存在着某些局限性:首先,该理论基本上是欧洲环境改革的理论描述,其国际适应性还需要实践的检验;其次,该理论还不具备一致的理论定义和系统的理论层次,缺乏理论的规范性;再者,该理论在现代化理论意义上的内在表述不够丰富,需要进行类型学拓展,从而更准确的说明各种类型反映的历史现象和事实。另外,生态化现代化理论是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理论,属于现代化理论的一个分域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的适用范围是非常有限的。

生态现代化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处于探索形成期,不同学者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其侧重点、学科属性和理论旨趣存在着差异,这表明了现代化理论的开放性和多元化特征。从实践层面看,生态现代化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和途径,如何实现生态现代化,人类仍需要走很长的路。

六、再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理论是德国慕尼黑大学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教授于1986年提出的,在他的《风险社会走向新的现代化》(Risk SocietyToward a New Modernity一书中提出两个概念:风险社会和再现代化,这在后来产生广泛的影响。贝克认为,我们的现代世界处于转变之中,即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的转变。贝克认为,“现代化是一个自我创新过程的人必定会考虑到即使工业社会也会被淘汰。工业社会被淘汰的另一面是风险社会的出现。风险社会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里,社会、政治、经济和个人的风险往往会越来越地避开工业社会中的监督制度和保护制度。”在他看来,“风险社会”是“现代社会”的嬗变,当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得以实现以后,人类并未进入到世界大同、高枕无忧的“理想国”当中。相反,人类在追求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为自身埋下了各种具有风险性的“伏笔”和“祸根”。风险社会是贝克对发达工业社会发生的新现象的表述,再现代化是他对发达工业国家出现的新现代化的理解。

再现代化理论的主要观点是:(1)世界现代化包括两个阶段,即普通现代化(正统现代化)和再现代化。普通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再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的转变。(2)普通现代化是建立现代工业社会,再现代化是消解现代工业社会。工业社会是普通现代化的一半历程,再现代化是进一步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现代化。(3)再现代化可以理解为工业社会的必然性的解体,被迫去寻找和发明新的必然性,新的互相依赖,甚至是全球性的互相依赖;个性化和全球化是再现代化的两个方面。(4)再现代化的发生,是工业化的、悄悄的、没有计划的一种变化,它出现在正常的、自动的现代化的末尾。但是,政治和经济秩序是没有变的和完整的。现代化的激进化,打破了工业社会的结构和信念,打开了通向另一个现代化的大门。(5)现代化社会正在消除它自己的阶级、阶层、职业、性角色、中性家庭、工厂、商业部门的结构,也在解除自然的技术经济进步的持续状态和前提。现代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工业社会的基础就越多被消除、消耗、改变和冲击。(6)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自动的、非预期的转变就是条件反射,再现代化是工业社会解决不了和吸收不了的。再现代化是对现代化风险的自我监督。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业社会的现代性是普通现代性,风险社会现代性则是反射现代性。

德国学者贝克、英国学者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和赖斯(Robert Rice)认为,关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漫长争论己经令人厌倦而且没有多少结果,再现代化打破了这种束缚,是一种概念创新。而且贝克反复强调,再现代化理论与后现代主义不明显不同,但是,实际上他们采用了许多与后现代主义相似的观点。再现代化理论在国际学术界受到重视,但同时也存在争议,例如把工业社会以后的社会称为“风险社会”,具有“以偏概全”的嫌疑,尽管社会的技术和生态风险非常普遍。而且风险社会这种提法是消极的,是一个容易引起误解的概念,值得讨论。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是我国学者何传启于1998年提出的。1998年,何传启发表了两篇文章,第一篇是“知识经济与现代化”,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第二篇是“知识经济与第二次现代化”,发表在《科技导报》上,提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有五层理论含义:1现代化是一种文明变化,是18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它包括现代文明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包括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包括人类生活、结构、制度和观念的变化,包括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的变化。(2)其二,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是有阶段的历史过程。在18世纪-21世纪的400年里,现代化可以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其中,第一次现代化有三次浪潮:18世纪的机械化、19世纪电气化和20世纪50年代的自动化,典型特征是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等;第二次现代化也会有三次浪潮:20世纪80年代的信息化、21世纪20年代的仿生化和21世纪下半叶的体验化,目前的典型特征是知识化、信息化和绿色化等。前四次浪潮是历史事实,后两次浪潮则是一种预测。(3现代化是一种文明转型。在1821世纪期间,现代化包括两次转型;其中,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这一转型将包括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政治向知识政治、工业文化向知识文化、物质文化向生态文化的转变。(4)现代化是一种国际竞争。它是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5)现代化有两种观察角度。从国内角度看,现代化是一种文明发展和文明转型,每个国家都可以做现代化,都可以取得进步,但完成的时间有先后。从国际角度看,现代化是一种国际竞争,只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才能算是现代化的国家。根据历史经验,只有部分国家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也就只有部分国家是现代化国家。概括地说,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是现代文明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的复合过程,是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的复合过程,是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即原始,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第一个阶段又分为四个时期,即起步期,发展期,成就期和过渡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移过程是第一次现代化,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移过程是第二次现代化。第一次现代化是以发展工业经济为特征的经典现代化,因此其主要特点是工业化、专业化、城市化、福利化、流动化、民主化、法治化、分化与整合、理性化、世俗化、大众传播和普及初等教育等;第二次现代化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继承和超越,主要特点是知识化、分散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个性化、多样化、生态化、信息化和普及高等教育等。在第一次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通过物质生产扩大物质生活空间,满足人类的物质追求,实现经济安全。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生活质量是第一位的,通过知识和信息生产扩大精神生活空间,满足人类追求幸福和自我表现的需要,虽然物质生活质量可能趋同,但精神和文化生活将高度多样化。第一次现代化的动力是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相互作用,导致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结构的变化。第二次现代化的动力则是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和专业人才。由知识创新导致科学和技术的结构变化,并因此导致经济和社会的结构变化,后者又需要和伴随着大量的制度创新,从而促进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共同导致政治和文化结构的变化。可以说,正是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相互作用推动了第二次现代化进程。第二次现代化社会的特点被归纳为现代性,主要包括全球化、个性化、性革命、低雇佣率和全球风险等。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不仅成功地解决了经典现代化理论面临的困难(经典现代化理论不能解释发达工业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发展),同时化解了后现代化理论的困境(现代与后现代的时间矛盾),避免了再现代化理论的“以偏概全”,而且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提出了全新的解释,预测了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第二次现代化不仅涵盖了后工业社会理论、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化理论等内容、而且还会有全新的、更加丰富的内涵。同时,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区分不同的现代化发展水平,正确认识什么是“发达”、什么是“发展中”、什么是“不发达”,提供了种新的科学的方法。

八、综合现代化理论

第一次现代化理论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是以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历程中顺时进行的两大发展阶段为蓝本产生的。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却同时面临着两大阶段的发展任务:一方面向工业化社会转变尚未完成;另一方面,知识经济社会又接踵而来。

根据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中国学者何传启提出“综合现代化模式”,他在《东方复兴》中阐述了综合现代化模式的“运河模型”和“运河战略”,即综合现代化理论。综合现代化理论是关于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新理论。该理论以赶上发达国家的第二次现代化发展水平为阶段性目标,强调协调发展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用第二次现代化带动第一次现代化,以第一次现代化促进第二次现代化,最终实现第二次现代化。

综合现代化理论为发展中国家通向现代化设计的路径是“运河战略”。如果把人类文明比做一条长河,那么,文明之船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河段的航行是第一次现代化,从工业社会河段向知识社会河段的航行是第二次现代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文明之船沿着人类文明主河道航行,从第一次现代化到第二次现代化,是一种自然发展,两次现代化是先后进行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如果在工业社会河段和知识社会河段之间,发掘一条“人工运河”,文明之船沿着运河向知识社会航行,就相当于同时进行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这就是综合现代化理论“运河模型”的基本思想。

 1-1  综合现代化的“运河模型”:两次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资料来源:何传启:《东方复兴:现代化的三条道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圆点代表人类文明起步、发展、成熟和过渡的发展周期)

为了实现“运河战略”,发展中国家首先要创新发展路径。根据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的基本原理,结合自身现代化水平和经济地理条件,开辟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现代化运河,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第二次现代化水平。其次,要创新发展模式。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现代化发展阶段,需要建立与自己发展路径相适应的发展新模式,并随着现代化水平提高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调整发展模式,打破旧模式,建立新模式,推动发展模式的快速新陈代谢;第三,要创新战略和管理。发达国家第二次现代化水平是变化的,综合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必然是变化的。所以,综合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发展模式和战略目标,都必须与时俱进,对自己的发展战略实施动态的战略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沈杰:《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进程与新近探索》[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28-34页。

[2]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世界现代化概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何传启:《东方复兴:现代化的三条道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4]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5]孟庆瑞:《现代化理论的研究及评价》[J],《理论与现代化》2003年第4期第32-36页。

[6]王浩斌、王飞南:《现代化理论与理论的现代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15-21页。

[7]叶克林:《现代化理论:从斯梅尔瑟到布莱克和贝尔—再论美国发展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J],《学海》1997年第3期第23-27页。

[8]杨正喜:《经典现代化理论的源流与评估》[ J],《社会》2004年第11期第29-33页。

[9]曹海林:《经典现代化理论的解释困境及其再反思》[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13-17页。

[10]张风、何传启:《国家创新系统—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动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11]何传启:《知识经济与第二次现代化》[J],《科技导报》1998 年第6 期第3-4页。

[12]何传启:《中国现代化必须走自己的新路》[N],《中国改革报》201028

[2]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3]郭熙保、杨开泰:《生态现代化理论评述》2006年第4期第46-52页。

[14]杨东柱:《生态现代化理论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J],《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第6期第13-15页。

[15]李永奎:《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本土化抉择》[J],《大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第23-26页。

[16]陈瑜:《生态现代化理论研究评述》[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91-95页。

[17] []塞缪尔.P.亨廷顿:《导致变化的变化:现代化、发展与政治》[A],见[]西里尔•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1976[C],杨豫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

[18]马克斯•韦伯著,姚曾广译:《世界经济通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

[19]朱芳芳:《生态现代化的多重解读 [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3期第65-69页。

[20]Black, C.EThe Dynamics of Modernization: A Study in Comparative History[M]New York: Harper & Row. Dowse, R.E. 1966

[21]Samuel P. HuntingtonThe Change to Change: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Politics[J],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 3, April, 1971,(3):283-322

[22]Daniel Bell: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M], New York Basic Books,1973

[23]HuberTowards Industrial Ecolog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a Concept of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Planning, 2000,(2):269-285

[24]Ronald Ingle hartModemization and Postmodemizationculturaleconomicand political change in the 43 societes [M]PrincetonNew Jersey1997

[25]Rostow,W.W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A Non-Communist Manifesto [M]CambridgeMassMIT Press1960

[26]Alex Inkeles, David HortonBecoming Modern: Individual Change in Six Developing Countries [M]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27]Ulrich BeckRisk society: Toward a New Modernity[M]London: Sage, 1986

[28]Spaargaren, G. and A.P.J. MolSociology, Environment and Modernity: Ecological Modernisation as a Theory of Social Change[J]Society and Natural Resources1992,(55):323–344

[2]Dryzek, J·SRational Ecology·Environment and Political Economy[M]Oxford-New York:Blackwell1987

[29]Mol, A·P·J·and Sonnenfeld, D·A·(ed)Ecological Modernisation around the World:Perspective and Critical Debates[M]London:Frank Cass2000

[30]Young, S·CThe Emergence of Ecological Modernisation: Intergrating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Economy[M]·London: Routledge,2000

[31]Peter Christoff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Ecological Modernity[J], Environmental Politics   1996(3): 476–500

[32]Lerner, Daniel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 Modernizing the Middle East[M] , Publisher: Glencoe, Ill., Free Press 1958.

[33]Huber JThe Lost Innocence of Ecology : New Technologies and Superindustrial Development[M]Frankfurt am Main: Fisher , 1982

[34]Jean Francois LyotardThe Postmoden Condition[M]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79

[35]Pauline Marie RosenauPost-modernism and the Social Sciences[M]Publishe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

 



1所谓“成就动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通过对人的需求和动机进行研究,于20世纪50年代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的一个从社会心理学视角解释现代化动力和过程的概念。它是指儿童童年生活的经历和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有关进取和成就的欲望的主题出现的频率。它不仅影响个人的发展动力(如企业家精神等),而且还将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动力。

2所谓“现代性精神”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Alex Inkeles)提出来的一个社会心理学概念。它是指现代人人格特征中最重要的四个方面的综合体现:(1)有丰富的知识,积极参与公共事务;(2)有较高的个人效能感;(3)在处理个人事务方面有高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4)具有开放精神,乐意接受新经验、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