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思想史与经济学方法论》课程说明(初稿)


    

《经济学思想史与经济学方法论》课程说明

 

    任何一门学科的思想史,端在于梳理该门学科本身的思想脉络。思想史并不求明了历史上发生过的思想内容的每一个细节,它倾向于疏导在该门学科中具有自生自发能力的概念的来龙去脉,从而展现出思想的内在脉理和结构。思想史的学习,既可以看作是沿着时间之流重蹈思想之河的旅程,又可以看做是带着批判性思考的眼光探索理念丛林的探险。批判性思考使我们返归于思想的基点,于是,对思想史的批判性探讨本身,内在蕴涵了对方法论的考察,而对于方法论的考察,又会经过考察者自身的创造性阐释,影响当下的思想进路。

 

这门课程旨在疏导经济学基本概念的思想史源流,并在此过程中,探索一种独到的、富于个性的眼光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而后者恰恰是中国的经济学教育所极度缺乏的——但假如我们希望未来的中国经济学人带有独到的文化眼光,希望建立中国的本土经济学流派并以此贡献于世界(就如同剑桥学派、奥地利学派、北欧学派和芝加哥学派曾经做到的那样),而不仅仅是贡献了西方经济学模型的中国数据检验或中国修改版,那么我们就万万不能只耽于技术的传授而忽视了思想。假如有一个中国经济学学派,那么它必定和剑桥学派、芝加哥学派一样,在思想理论里间接反映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中国人的社会结构和情感倾向(这一命题会有相应的反命题,例如,认为经济学是一门客观的科学,反映的是普遍人性和跨文化一致的规律,我们会在课上讨论这一命题)。

 

经济思想自从印度《奥义书》、古希腊《经济论》、古中国的管子和司马迁算起,迄今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从重农学派和亚当·斯密算起,古典政治经济学经历了二百四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从马歇尔起,新古典经济学经历了约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从冯·诺依曼和萨缪尔森起,数理经济学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其间名人辈出,俊彦云集,著作如林,学派纷立,数之不尽。在这门短短的课程里,我们不求对经济思想进行百科全书式的全景描画,只是“弱水三千,取一瓢饮”,然而,我希望通过若干基本问题和基本概念的疏导,把经济学的根本问题清楚地显现给每一个希求真理的知觉。尽管本门课程旨在练习一种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但更鼓励深入阅读基础之上的深沉、有力、坚实的思考,而不是浅薄的、仅凭借气势和修辞支撑的那种无端盲目的批判。在这门课程中,我们会呈现不同经济学流派各自具有的局限之处,当代主流经济学由于在学术领域的霸权地位,尤其应当受到全方位的批判,但是,通达的眼光不会拒斥任何理论作为真理发展历程的特殊环节而具有的真理性。

 

我们对经济学基本概念的梳理并不是漫无头绪的,而是沿着一个核心思路展开,亦即任何一门成体系的社会科学或社会哲学(无论中国、印度还是西方的体系),均是以对人类心理的认识(可以看作是广义的心理学)为根基展开的,于是,理清这门学科的心理和行为学的基础,就能了解该门学科的大致思想倾向和研究路数。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结晶了经济学家对最为重要的经济学思想的深入理解。我们的课程主要关注如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并围绕着这些基本概念来讨论它们的衍生概念,以及由此基本概念和衍生概念而展现出的理念之网(例如,幸福的衍生概念包括偏好、效用、福利等,对福利的测量又涉及到货币、环境等子概念)。

 

首先,在《本论》部分,我们会铺陈经济学两千年的思想历程,而以“价值”为核心概念;在《道术》部分,以“经济学”与“科学”作为基本概念;在《性理》部分,以“人性”和“理性”作为基本概念;在《德慧》部分,以“道德”和“幸福”作为基本概念;在《公义》部分,以“公平”和“正义”为基本概念;在《余韵》部分,我们回到对于“人性”和“价值”的更加深入的讨论,并以新兴的女性主义经济学作为这门课程的终章——阿波罗的理性属于高旷的天空,而最终我们都要回归作为母性象征的大地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