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德“不肯”担任国家主席说开去
1957年4月30日,毛泽东第一次向党外人士公布了他不准备担任下一任国家主席的想法。在当时的中共高层领导中,可以作国家主席的人选应该说有好几位。经过中央书记处的初步酝酿,最后集中到朱德和刘少奇两个人身上。朱德看了中央书记处送来的第二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国家领导人候选人名单后,明白了中央的意图。1958年12月29日,朱德提笔给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写了一封信,言辞恳切地要“小平同志转书记处同志们:我提议刘少奇同志作为国家主席候选人更为适当......至于我的工作,历来听党的安排,派什么做什么,祈无顾虑。”以后在一系列公开和私下场合,他还多次说过自己比毛泽东年长七岁,由他接替毛泽东任国家主席不符合情理,更不利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并再三坚持举荐刘少奇。中共中央接受了朱德的提议。于是,中央全会一致同意刘少奇为中共中央向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国家主席候选人,而朱德为委员长候选人。
朱德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在20世纪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伟大斗争中,朱德的名字同中国革命战争连在一起,同人民领袖毛泽东的名字连在一起,同人民军队的成长壮大连在一起,彪炳史册。朱德同志,作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缔造者和建设者之一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毛泽东请辞国家主席的背景下,在中央书记处的初步酝酿下,在党内外的普遍支持下,极有可能接替国家主席的位置。但是,身经百战、德高望重的“朱老总”依然决然地选择了“放弃”,并极力举荐刘少奇同志。这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对于当今,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以国家利益为重。朱德同志一生追求光明、追求真理,在青年时期就树立了高尚的人生价值观。他把为国家民族的解放而奋斗作为其崇高的人生价值目标;把一心为民的人民利益观作为他的人生价值取向;把坚定不移地寻找真理作为他的人生价值追求。他始终坚持并恪守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信念和原则;他为了国家民族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呕心沥血、不辞辛劳。朱德曾说过,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变为有用的一生,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热血沸腾。朱德同志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时时刻刻以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利益为重。但是,他深知共和国主席的位置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需要比自己更年轻、更有能力的同志去担当,因此他选择了“放弃”,多次说过自己比毛泽东年长七岁,由他接替毛泽东任国家主席不符合情理,更不利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并再三坚持举荐刘少奇可以看出。朱德当时“不肯”担任国家主席,凸显出其一以贯之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大局意识和领导风范。
为国家举贤荐能。朱德同志具有高尚的思想和崇高的品德,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曾高度评价朱德“临大节而不辱”,“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当年,朱德面对张国焘的威胁和利诱,毫不退让,明确地表示:“朱毛,朱毛,人家都把朱毛当作一个人,朱怎么能反对毛呢?你们可以把我劈成两半,但是割不断我与毛泽东的关系。”事后,毛泽东得知此事,深受感动,称赞朱德“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并号召党内外人士都要向朱德学习。正因为如此,当国家主席的位置可能降其肩上时,朱德同志首先想到的仍然是别人,而不是自己,极力为国家举贤荐能。正如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邓小平所说的,国家主席有好几位同志可作,如朱德同志,如党内几位老同志,都可以作,但是大家考虑的结果,以刘少奇同志担任这个职务,比较更为适当些。国家主席不单是一个很高的荣誉职务,而是有一些相当具体麻烦的事要做。例如出国、会谈、接待等等。所以,以刘少奇同志的能力和资望,以他现在在党内所负的责任,出面兼任国家主席职务,是比较好的。
对功名利禄淡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朱德的名字与毛泽东的名字密切联系在一起。自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后,在毛泽东、朱德的率领下,经过长期革命战争的锤炼,我军逐步发展成为一支与人民血肉相连、坚不可摧的队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一个漫长的征途上,“朱毛”的旗帜为革命者所共同高举。朱德和毛泽东本人也把“朱毛”作为一种团结的象征。“朱毛”的团结,是党之幸、国之荣,当然这些都充分反映出了朱德同志在政治上的高度清醒、对功名利禄的极大淡定。朱德有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有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清正廉洁的本色,他家风严谨,他为人正派,他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装在心中,唯独没有他自己。朱德经常说:“我不要孝子贤孙,要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你们要接班不要接官。”这位德高望重的老革命家直到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谆谆嘱咐亲属子女:“要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董必武在《祝朱总司令六秩荣寿》中这样评价朱德,“革命将军老据鞍,豺狼当道敢偷安。骨头生若铁般硬,胸次真如海样宽。要作主人不作客,甘为民仆耻为官。”董老60年前为朱德同志写的祝寿诗,绝不是溢美之词,而是恰如其分的由衷之言,更代表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心声。朱德在国家主席位置上的不争不抢,更深刻地揭示出了其淡薄名利、不争权夺利的博大胸怀。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今,总有那么一少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人民利益和个人利益等之间的关系,不能始终做到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人民利益为重,不能始终做到以大局为重,而是时时处处强调个人得失,见机会就爬,见杆子就上,见荣誉就争,见利益就抢,甚至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集体、人民利益之上,作威作福、不可一世、胡思乱想、胡作非为,败坏了党风政风民风,为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脸上抹黑,丧失了应有的纯洁性、先进性。
朱德同志,戎马一生,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晚年重病在身,仍念念不忘国家的建设事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表现出共产党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高尚品质。作为全党楷模的朱德同志,当年“不肯”担任国家主席,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其崇高品质,值得我们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认真对照、深刻反思。
(倪洋军)
相关新闻:
1959 朱德为何没有担任共和国主席
从朱德“不肯”担任国家主席说开去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