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的尾巴


一位朋友请教于老胡:明年孩子要上初中,他和太太面对孩子学“奥数”的问题,很是为难。学吧,明显是跟孩子们过不去,好象学者们对“奥数”也是口诛笔伐;不学吧,其他同学都在学,明年升重点初中时,竞争不过该怎么办?

我把近来听到的一个故事告诉给他:

生物学家很早就对孔雀长有美丽硕大的尾巴这一现象感到迷惑不解。遇到天敌来袭,雄性孔雀那又长又大的尾羽不仅增加了它的负累,降低其逃生的可能性,而且光艳的羽毛使之更容易暴露,增加被天敌发现的可能性。

按照进化论的观点,长尾巴的雄性孔雀理应被自然选择所淘汰。为什么我们还能看见长有大尾巴的雄性孔雀呢?是出于繁衍。在种群内部,尾巴长、羽毛靓的雄性孔雀更容易找到与之交配的雌性孔雀繁衍后代,延续生命之环。

假如有一只雄性孔雀出于“种群危机感”,而断然割了自己华而不实的尾巴,那么种群是否更加进化,尚不得而知,自己被众多雌性孔雀淘汰,成为孤家寡人,恐怕是难免的结局。

学者们批判“奥数”没有错,但学者们批判的是整个社会不合理的教育现象,针对的对象是教育决策者、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需要变革的是整体的教育系统和体制。作为家长,听信学者们的话,并照此办理,造成的直接结果是,你的孩子被其他孩子淘汰,就像割了尾巴的孔雀被其种群淘汰一样。

其实,我自己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我女儿上小学四年级时,遇到不会的奥数题,求助于老爸,结果身为当年中学数学竞赛奖得主的我,吭哧了两个小时也做不出来,一怒之下,我就决定不能让孩子读这些万恶的“奥数”。女儿当然是求之不得,不再学习奥数。可自此之后,她的心理也就有了一个不小的阴影——自己的数学不好。

升初中时,女儿参加几所著名附中的入学考试,数学成绩不佳,虽然最终进了名校,但自己数学不好进而理科不行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的学习士气。至今回想起,作为家长,自己当年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游戏规则不尽人意,如果能改变则努力改变,但一般情况下,我们无法改变所处的环境。那么,还有两条出路:一是跳出这个环境,比如现在的低龄化留学潮。

跳出现在的环境,也不是一了百了。我在国外见到了一些同事、朋友,谈起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有许多的担忧,比如语言能力。目前,国内一些重点中学的毕业生,中文自不用说,外语也很优秀,如果自己的孩子将来回国发展,外语也许还算优秀,可是中文读写能力明显会比较差。在国外的低竞争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如何应对将来国内职场的挑战?翻开当地中文报纸,到处都是各类中英文辅导培训的广告。华人比较多的城市,名校中华人孩子的比例远高于当地华人的比例。可见,对重视教育的华人来讲,换了环境,似乎也没有完全轻松下来。

其次是适应这个环境,在孩子力所能及的状况下参与无法回避的竞争。虽然“奥数”的竞争是如此的“万恶”。

“力所能及”是一个关键词。选学校,上辅导班,或是请老师一对一辅导,都需要适应孩子的自身状况,适应家长的能力以及其在教育方面所能投入的精力与财力。一般而言,不能“听之任之”,但“永争第一”对大多数孩子也很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