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招办拒绝复旦特招的制度困局


陕西省招办拒绝复旦特招的制度困局

杨于泽

 

       陕西“国学天才” 孙见坤,有复旦大学8位知名教授“联保”,又有复旦官方自主招生的表示,但陕西省招办拒绝放行,因为孙见坤考分距陕西省一本分数线差6分。这件事,现在成了新闻,很多人发出叹息。

       其实陕西省招办并没有错,一切都得照章办事,而“章”本身也没错。高校招生的一般原则,是按高考分数由高到低录取,违反规则,必须向公众作出合理解释。复旦这些年推行自主招生,但也是自己立有规矩的,就是候选者高考分数必须过一本线。孙见坤分数不够,陕西省招办拒绝放行,只是照章办事。

       有人一想到人才特殊,就主张特事特办,规则反而成了坏东西。孙见坤是公认的“国学天才”,陕西省招办应当成其好事。但谁是应该破格的特殊人才,判断自有公论,而且可以由权威专家集体把关,但操作权却掌握在关节、当道手中。破格录取一个天才,有人可以操作出十个伪天才。

       讲了规矩,抛弃了天才,还是叫人揪心。这时候,我们就看到了制度与例外的矛盾,这是浅层次。在深层次,则是如何解构例外,使制度与个性相容。

       高校招生,应当唯才是举,国家的高校招生制度,应当让高校做到“天下英雄皆入吾彀中”。揆诸世界,完全否定考试,不看考试成绩,是不对的。但像中国这样只看考试分数,则是一件很荒唐的事。发展到现在,实行“网上远程录取”,人对人的判断彻底数字化了,则使荒唐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部分高校现在推行自主招生,每所高校自主命题考试,再加面对面的考察、了解,使高校对考生的了解更真实了。复旦认定孙见坤这个“国学天才”,发动了文史哲多学科8名教授考察、评议,慎之又慎。这样公开评议、集体讨论、求取“公论”,可以保证招生的公平公正。

       但这种“集体评议”,在个案中是可行、可信,如果推而广之,会不会有权钱介入,形成潜规则,甚可怀疑。在高考分数之外,加入招生官与教授的考察与评价,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只要看一看高考加分中的乱象,我们又得承认,主观评价没有分数可信。特招多了,很可能变成权贵们的特权。

       看来,要一网打尽天下英雄,靠特招不行,必须有好的制度安排。美国的大学,招生官与教授都有招生自主权,但没有出现中国式招生乱象。原因显然在于,美国的权力洁身自好,招生官与教授都是有信用的,做到了唯才是招。而我们的现实是,政府官员、大学招生官、教授都信用不足,除了严格按分数录取,自主招生、特招、权威评议都行不通。

       公认的“国学天才”见弃,确实使人心寒,但它不过是呈现了中国招生的一个现实困境。只想权宜之计,不作长远打算,是怯懦的表现。现在高考改革推不动,是因为社会“太邪”,不用分数管住招生不行。其实不是社会邪,而是权力乱伸手,并且替钱乱伸手。实行大学自主招生,前提是管住权力,搭建社会诚信的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