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如何才能顺利过渡?


    

 “幼小衔接”,如何才能顺利过渡?

 ----谈怎样做好的心理准备 让孩子顺利完成角色转换

  新学期即将开学,幼儿园大班毕业的小朋友,告别了幼儿园的生活,成为小学的新生一员,这是一种角色的转换。如何顺利过渡,让孩子适应学习生活环境发生的变化,这是“幼小衔接”的一个重要课题。

  幼儿园的幼儿,是以游戏为主的活动形式,进入小学就要转变为以正规课业为主的课堂教学;幼儿园的幼儿,是以口语化为主的儿童化学习方式,进入小学就要转变为以文字或符号的教课书学习等。诸多因素的改变,往往使许多幼儿步入小学后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幼小衔接”,这对儿童身心素质的发展,如何应对角色的顺利转换,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是摆在孩子成长过程的时段坎。
  因此,幼小衔接自然而然地成了众多家长、教师,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是人的“终身教育”起点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关键点。



     一、目前存在亟待解决 幼小衔接五大问题

  (1)幼小衔接的单向性
  目前,许多地方出现“剃头担子一头热一头冷”的情况,不少幼儿园是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并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无论是从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相反,许多小学却无动于衷,不主动与幼儿园接触,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形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
  
 (2)幼小衔接的片面性
  目前,幼小衔接工作往往出视片面性,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不关心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
  
  (3)幼小衔接的表面性
  不少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如:在幼儿园大班,课桌的摆放形式有所改变,课节时间延长,游戏时间、活动数量减少,有些最多组织幼儿到小学参观一下或请小学生回园介绍一下小学生活。而儿童的适应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制力等常常被忽略了。
 
  (4)幼小衔接盲目超前性
  有的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将小学部分学习内容提前教给幼儿,致使儿童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初感到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
 
 (5)幼小衔接负担不适症
  幼儿园儿童的学习,是学乐结合,不留作业不考试,孩子感到轻松愉快。进小学后变“五多”,学习科目增多,考试多,作业多,老师要求多,家长要求多。特别是幼儿园不存在升学率,老师较注重全面发展,而小学老师往往把儿童的成绩,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

  
   二、多向解决幼小衔接 重点做好角色转换

  幼儿衔接,极为重要。事实证明,多向准备,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幼儿园、小学,家长、老师都有责任,帮助孩子做好生活习惯改变,以及自理生活的心理准备,并进行学习的动机、态度、习惯、方法以及角色转变等方面的培养与训练。
  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以游戏为主导活动转换到以学习为主导活动,其间跨度的确很大。要使这一过渡顺利衔接,不至于脱节,关键着重做好儿童角色心理转换的六大准备。

  (1)做好生活习惯改变心理准备
    孩子在家庭或在幼儿园里,生活的时间性不强,脑子里缺乏时间概念;进入小学,首先就要适应打铃上课。上课,要坐在固定的座位上,要求注意听讲,不许随便说话;上课时,不能上厕所,吃东西,玩玩具等。因此,必要在家庭或幼儿园里,对幼儿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或把学前孩子送到学前准备班,使之逐渐适应学校的生活习惯。如果入学前,缺乏训练,就容易表现出上课,坐不住;没有放学,肚子饿,要吃东西;课还没上完,就想上厕所等。甚至有的表现出严重的生活环境不适应,导致儿童心理困扰影响学习成绩,严重者发生心理障碍。
 
 (2)做好独立自理生活心理准备
   学龄前期儿童的父母、家长都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孩子学会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洗脸等独立自理能力,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接近入学年龄时,要培养管理自己的文具、书包,以及怎样使用文具能力。往往初入小学的学生中,最常见到的是孩子不会管理自己的书包、文具,不会自已穿鞋系鞋带,称这些是爸妈做的。父母的“三包”或全包做法,是保护过度。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学习锻炼的机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不利。假若,孩子鞋带散开,需要同学帮助系上,书包文具需要别人帮助收拾。结果同学会耻笑,形成心理压力,以致不愿上学,严重者发展为环境适应性不良或发生心理障碍。

  
 (3)进行学习动机与态度培养
   新入学的儿童年龄,只有6---7岁,对为什么要学习并不明确,教师应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还要用生动的实例讲解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讲时要结合儿童的理想、愿望,而不要空洞地只讲大道理。如问:“你长大要做什么呀?”答:“我长大要当科学家”。这时,可以讲科学家是做什么的,科学家必须要读书,有知识等道理。这样容易让儿童的理想愿望,与好好学习联系起来,从而启发和培养儿童明确学习的动机和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
 
 (4)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与准备
  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入学前,由家长或老师进行“模拟常规训练”,包括上学前带齐学习用品,准时到校;听到铃声响走进课堂,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把书包放进课桌里;老师来到教室时,起立向老师问好;坐的姿势要端正,上课注意听讲,发言先举手等一整套的学习程序的训练,反复训练而形成习惯。以便使儿童入学后马上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
  
 (5)训练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家长和老师应教会儿童上课注意听讲,以及识字、阅读的方法,书写和做作业的技巧,培养儿童按时准备功课,完成作业,即使玩得最高兴时,也要马上结束游戏转而做作业。只有使儿童能自觉地尽快适应这种学习方法,儿童入学后才能顺利地开始正规的学习生活,并取得好成绩。 

   (6)进行角色的演练与转变
    儿童入学,由于从“玩耍的孩子”转变为一名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小学生。幼儿园、小学,家长、老师要在儿童入学前后,进行这种角色转变的演练。如在称谓上,家中称作“孩子”,幼儿园里叫“小朋友”,小学里,老师和同学都要称呼“某某同学”,这就是一种角色的转变。因此,必须进行角色转变前的演练,家长、老师要称孩子为某某同学,这样来启发孩子进入小学后,当好小学生的角色意识。可以常常对孩子讲:“上了学,就是一名小学生了,要遵守学校纪律,和同学搞好团结,尊敬老师,爱惜公物等,这些都是学生要做到的”。

   
    总而言之,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衔接工作极为重要,内容很多。着重做好四过渡,“心理过渡,培养独立意识;物质过渡,不与同学攀比衣着;习惯过渡,我是小学生,要遵守学校纪律;能力过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只要入学前,儿童做好心理上和物质上的一切准备,才能顺利地迈过这一较大的跨度。

  幼小衔接,是一次人生角色的转折,孩子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输,往往不是输在智力上,而是输在习惯上。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以积极的心态迎接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