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外汇储备没有错


  当中国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时,就有人叫嚷中国外汇储备高了。今天外汇储备达到2.4万亿美元,又遭遇金融危机和美元贬值,自然,在这些人看来,这证明了他们外储高论的正确。

  中国外汇储备高了吗?要看这高外汇储备产生的原因吧。大约也有观察者视角的差异。

  我自己喜欢从大局限的转变来观察世界,说得通俗些,就是通过大事件来观察世界。

  新中国成立,在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口从5、6亿猛增到13亿多,这就是大事件。

  1949年以来,中国的人口增长显著地经历了两波婴儿潮。一波是在上世纪60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维持在20-30%的水平;另一波是在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维持在15%左右的水平。两波婴儿潮,尤其是60年代的婴儿潮,推动了中国人口结构的巨变。在过去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适龄劳动人口比重不断攀升,到2004年,一度达到了72%。适龄劳动人口比重增加,意味着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相对下降。加之存在人口短时期猛增之后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中国社会少儿抚养比远低于正常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适龄劳动人口能够获得就业,那么就不只是收入增加,经济的储蓄率一定会上升的。

  不否认中国的高储蓄率有不合理的成分。例如,土地等生产要素国家所有、收入分配中百姓所占比重偏低、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等因素,都会导致低消费率和高储蓄率。但是,把这些因素统统排除掉,中国还会是一个低消费率和高储蓄率的国度。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清醒。

  注定的高储蓄率意味着我们在一定时期内,也许是相当长的时期内,注定会出现贸易顺差。这也意味着,没有贸易顺差,中国经济就不可能实现充分就业下的长期均衡增长。而这一切,当然还要以适龄劳动人口能够获得就业为前提。但是仅有人口是不能生产的,是不能产生就业的,必须把人口与其它资源有效结合。这又引入了外资的问题。不否认,在贸易顺差的情况下,土地白送、税收减免,大量的对于外资的优惠政策是资本项目顺差的重要原因。也不否认,双顺差意味着我们一方面向人借钱,一方面又把钱借给别人。但是,通过外资的流入让国外的技术、管理、关于生产和市场的知识与我们众多的人口结合起来,形成了现实的生产力。这对于拥有巨大的不可储藏、没有活干就会出乱子的人口资源的国度来说意义重大。当然承认,我们的外资优惠政策存在很大的负面效应,而随着劳动市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过去的外资优惠政策将变得得不偿失。的确是取消外资优惠政策的时候了。但不能否定双顺差过去的作用。

  一个人,年轻时总要做些储蓄以备养老。国家呢,也得在人口红利的时候进行储蓄以备老龄化来临之时用。在正常的社会中,各种年龄的人比例是协调的,社会处在大致恰当的平均年龄阶段,中青年人储蓄,老年人、青少年消费,储蓄和消费是协调的。这样的社会,可以追求国际收支平衡。但是中国社会是爆发式增长下产生出来的巨大人口规模。这决定了中国社会整体上在一段时间必然呈显著的青壮年特征,必然在整体上呈现储蓄大于投资的局面。今天我们总结中国经济三十年来的高增长,总不忘记人口红利。可是我们怎么就忘了,今天我们享受人口红利愈多,未来老龄化问题也会愈严重。中国社会的这一人口特征决定了我们一定会储蓄很多,也必须储蓄很多。说很多,只是就总量而言,人均就不是了。国家的高储蓄表现为高贸易顺差。中国爆发式增长产生的巨大人口规模决定了贸易顺差不应该是小数,而资本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也可以与经常项目同时顺差。简单地追求国际收支平衡显然是错,简单地以汇率来平衡国际收支则是错上加错。

  经常项目盈余对中国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是的,2.4万亿外汇储备不仅使用效益不高,而且今天还承担着巨大的贬值风险。但是这决不是经常项目盈余的错。问题在于怎么来持有和使用这种盈余。是把它集中到中央银行由外汇管理局和中投公司来使用,还是让民间来持有和使用;是把它集中到中央银行然后集中购买美国债券和其它美元资产,还是让民间持有然后做更多元化的投资选择。无疑,选择后者我们的金融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就要做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在金融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没有或者不能改革和调整的情况下,不接受高外汇储备事情就会变得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