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穿裤子的猴子”。这是日本学者栗本慎一郎在他的人类新论中所提出的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
还有比这更邪的。这是说孙悟空。这竟是一只肯于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去西域取经——跨地域撷取智慧的猴子。吴承恩说它是神猴,因为它会八九七十二变,而正是借助这“神猴多变”式的本领,劈妖斩邪,逢凶化吉,才使得这一跨地域智慧交流的创举获得了成功。
如果我们不忌讳人类确定实原属猿类之一种,无妨承认是“穿裤子的猴子”,那么,“神猴多变”所暗喻的灵悟创意和应变机智,则似乎是在警策:人类该做什么样的“猴子”?!
当今世界,已经跨上了特快列车。
全球性生存竞争的局面正在发生不容忽视的嬗变。这种嬗变,其形态最直观、内涵最深刻的特征,莫过于标志着人类本质的创造第二自然的一切方方面面,正在以极高的频率持续推进更新速度。更新值的骤增,正在以空前的直观性和不可辩驳的说服力,印证着“量变引起质变”的巨大威力。譬如,人类借助电子计算机所空前更新的人类计算速度,使诸如登月揽胜、“蟾宫折桂”之类的神话变成了现实。更新速度的持续发展究竟还意味着什么?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更新速度值的巨大差异和正在加剧着的差距日趋拉大的形势,除了在发展位序上的直观指标之外,还将引发怎样难以抗御的结果?这不能不引起一切有识之士的高度警觉和认真搜求。迟疑的眼光,迂缓的反应,坐视的心态,短浅的满足……终将肇致什么,也不能引起人们的痛切关注。
世界面貌更新速度的加快,无疑是由于创造精灵以空前规模跻入人类生活的反映,也是为创造精灵的空前活跃拉开了任何人也无力强行闭合的序幕。因此,不管情愿与否,只要试图在当今世界体体面面地、而不是窝窝囊囊地生存,就不能不重新认识和认真估价“神猴多变”式的灵悟创意和应变机智,把握它的时代价值,以及它在当今全球性生存竞争中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这或许正是促进创新智慧应运而生的孕母。
能否以“神猴多变”的姿态创造未来,是能否把握当代生存智慧的核心问题之一。
“神猴多变”,富含着以深刻的、机警的生存意识为基础的创新智慧。
从发生学角度看来,所谓创新智慧,就是认识“人类文明的源泉来自创造”的智慧,就是理解“生命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创造”(罗曼·罗兰)的智慧,就是承认“创造活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永远有效的契机”的智慧,就是通晓“创造力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最核心的要素”的智慧,就是领悟“人类生活的本质在于创造”的智慧,同时也是预见“人类的未来属于创造”的智慧。
从囊括范畴的角度来说,所谓创新智慧,不满足于单纯地描述人类创造的生理机制、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而是试图从作为人类文明基因的发生、发展的高度,从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名最活跃、最富灵性、最具影响力从而也最负有道义责任的生物伙伴的高度,审视其在更新人类生存面貌和促进大自然生态发展活动中的作用。
从表现形态的角度看来,所谓创新智慧,不只是表现为创造的智慧,而是通过创造活动表现为保持生命原色、人生本分的努力,通过对创造潜力的开掘表现为维护人类天职、珍惜进货成果的责任感,通过创造力的心情发挥,表现为不断推出新美如画的生存环境、绚丽多彩的文明成果、魅力常新的生命姿态的高度热情。
从内涵的角度来说,所谓创新智慧,主要涵容着为推进人类文明进化而选择的崇高性、独特性兼备的创新目标,涵容着为提高人类美学价值而投入创新过程高尚情操,涵容着为增进利他精神而心情发挥的开拓风貌,涵容着为优化个体的创造性社会功能而认真掌握创新技巧的热情,涵容着为追求房屋的价值目标而把自我短暂的人生化为人类文明序列的磊落胸怀。而这一切中最富更改价值的含蕴,是借助创新智慧威力深广的“扫荡”,力求尽可能多地祛除人类尚残留(指非必要性的)动物气味,使更多的人跻入具有高尚人类本质的大写的“人”的光荣行列。
创新智慧的生长发育,受惠于传统之根,社会之境,人文之果。
事实上,一切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自身长期形成的传统构架为其基础,同时又都不可能固守于历史的传统而不使之附着或涵容现实的色彩、时代的精神和未来的呼唤,全面地反传统和全面地维护传统的立论之所以不能成立,力求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之所以具有优化生存智慧、强化生存竞争力的巨大而深远的意义,其理由正在于此。在急剧变革的势态中,在勇敢开拓的背景下,当社会的前进出现重大挫折或遭遇深刻的危机时,也不宜随意判定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这一符合历史发展的原则真的有什么过错,而或许是在转化的取向、智谋或渐进方式上可能出了某种或有了某种失当。传统是同历史一起走路、一起进步、一起发展的,传统是新鲜的、活跃的、向前的。坚持着创造性转化的,富于生机活力的传统意识,是不肯也不可能轻易为时空条件均已转移、嬗变的往昔的传统意识殉葬的。对传统中消极成分的合理反叛,即使是强令禁止、断然处置也不可能真的奏效。所谓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就是以创新智慧为中介,使往昔传统中的优秀内涵发扬光大,并使其拥有最具时代精神的现实价值,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可摆脱的对现实的正向驱策力。
创新智慧的核心内容,自然是创造。
创造,无疑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单单靠科学上的创造力是不能解决人类一切领域里的不幸和苦恼的,甚至可能给世界上的生活增加潜在的危险。而在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方面创新能够回答……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以及互相帮助而提出来的问题。一个人还可以认识到,要使生活达到一种很少可能发生不和与仇恨的那种崇高的水平、艺术、文学和音乐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美]S·阿瑞提)这表明,创造力要真正地成为人类的福音,进化的动力,文明的基因,还需要由人类的求新、求美、求和谐、求公正、求高尚、求正义的诸多的社会伦理意识、时代使命意识、历史进步意识和崇高审美意识作为渡桥,从而使之转化为利他向上,有助于自我挖潜和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的创新智慧。
这或许可以作为创造智慧取广义内涵的一个基点。
创新智慧,期待着有益于其发育的社会伦理环境的哺育。
在有益于人类文明进化的范畴内,灵魂的奔放,灵感的爆发,灵性的活化,灵悟的高扬,灵思的喷涌,乃创意之本,新意之源。亦尝谓人生五灵之福相,生命原质之展示。创新智慧之精髓、之核质、之率意、之魅力、之美形、之神韵,皆孕含其中。五灵受缚,生机皆殆;五灵受庞,慧灵俱增。五灵之遭际、之境遇,往往是证券社会发展抑或停滞、进步抑或倒退、开放抑或封闭的货真价实的指标。“为潜在的创造力提供良好机会,这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这一点极为重要……如果社会没有让杰出的创造能力发挥出效能,那就是对它的成员的失职,并将会给它自身带来只能责怪自己的那种处罚”。([美]阿诺德·托因比)在这方面,国人曾有的教训犹深。对马寅初的新人口论、麻尔根的基因论和鲍林的共振论的扼杀性批判,是不应遗忘的显例,因为由此而引起的科学道义上的和经济效益上的损失都很惨重,都是值得国中上下加倍警戒使之不再复现的教训。
创新智慧,无疑是确立、提升人的主体地位和强化人的主体力量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
创新智慧所推崇的人的主体地位的本质涵义,主要是指努力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和增殖者,而不只满足于做文明的享客,消费的能手;创新智慧所弘扬的人的主体力量的本质意蕴,主要是指努力将个体的创造潜能和生命活力,纳入造福全人类的崇高事业之中,并力争使之成为特别富于独特亮色和杰出魅力的一个部分。
创新智慧所赞美的独一无二、出类拔萃、魅力常新,不是释迦牟尼所宣扬的“天上地下,唯物独尊”,不是啸傲尘世者的所谓“众人皆醉我独醒”,不是痴狂者的“鸡群鹤立”式的自诩。
最不该受冷落的创造力的开发,至今在世间依然程度不同地受着冷落。
对此,有识之士无不为之扼腕惋惜。詹姆斯·盖茨以调侃的口吻说道:“有些时候我曾这样觉得,似乎这些未被利用的头脑的能量以‘无效循环’的形式回到宇宙间,当能量积聚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这个社会系统就会爆炸。”
这段话活像一则现代寓言,幽默而深隽。人的创造力不仅不容忽视或简慢,而且也不容任其“放任自流”,横冲直撞。创造力,可以促进文明,也可以制造罪恶。世间曾经发生的相关事例已够怵目惊心。因此,需要追求更全面的相关理念,以涵括、示明人类富于积极意义的创造力的开发与导向。
东西方创新智慧交流的大门,正在随着被坞而又多情的历史一步步地撞击而洞开。
以孙悟空“神猴多变”为象征的《西游记》,在当代,其“续写”的规模已经令世人感到惊异。
以马可·波罗为引线的《东游记》,在当代,其“续写”的热情也正在以空前的速度高涨。只是没有足够注意罢了。
背景复杂,然而可以断言的是,其中所蕴含的价值不可估量。至少是一种内涵崭新的挑战。对创新智慧形态发育的影响,目前也尚难准确预测,无疑地,需要加倍地警觉,积极地对待。
创新智慧所遵循的创作意识,不服膺既有的成规,即使是对严谨的科学理念的阐释和发挥,也不必收敛浪漫的想象,也无须束缚灵智的高翔。
因撰写《创造的秘密》而“导致在创造的艺术体验的人当中名列前茅”的美国著名学者S·阿瑞提坚持认为:人们“可以用多种方式去研究创造力,并且在各种程度上都会有所收获。总会有新的发现来补充已有的知识”。他还说明,他对创造力的举来自不同的途径的探索和理解,并且已有很长历史。他还指出,那些“只对行为主义或实验方法感兴趣的人是不会(从他的著作中)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的。所以,不要为任何一种所谓系统的、科学的创作模式或“结构规律”所左右。即使一本书,也不必尽统一于一种体例,一种笔调,这不是为了写作、行文的随意,而是为了适应不同内涵的个性表述方式。
人们依稀窥见,在世界范围内,领有创新智慧的人群正在迅猛增殖。由此所释放出来的空前巨大的创新能量和不可思议的常新魅力正在席卷全球,震撼人伦。要全面、系统地审视、评价、剖析创新智慧迅猛发展并逼向成熟的深远意义和影响,不仅为时过早,显然也是自不量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