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浩月
为了保护安徽六安王汉墓,耗费4000多万元的高铁工程不惜绕道,被废掉了农田的村民没等到博物馆和旅游区的建成,却要日日面对这个一片狼藉、令人“惨不忍睹”的“烂尾”工程。(8月25日《新京报》)
楼盘烂尾是城市建设中的常见病,它损害购房者利益、破坏城市形象、造成巨大人力物力浪费,而作为文物的古墓保护工程烂尾,危害甚过楼盘烂尾,因为它不仅浪费了纳税人的钱财,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也使得文化保护这一神圣使命变得如同儿戏。
六安市政府对六安王汉墓并非没有过重视,但这重视只体现在为保护汉墓而设计的“宏伟蓝图”上,并没有实实在在地将之变成现实。近年来不少地方在城市建设上喜欢吹牛皮,只有一个菜篮子的家底子,却嚷嚷着自己能做满汉全席,结果自打耳光,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
但在文物保护方面,却不能吹这种牛皮。因为汉墓不是城中村、垃圾场,楼盘烂尾大不了接上重建或干脆推到,在考古学家眼里每一寸土都珍贵如宝贝的古墓,却禁不起这样那样的折腾,这种不负责任的保护,如果真造成古墓被毁,说难听点真是“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民众”。
六安王汉墓成烂尾工程的出现,在全国上下一片申遗热和申遗成功后涨价热的大背景下,更是深具讽刺意义。自“中国丹霞”申遗成功,成为我国第40项世界自然遗产,“申遗热”在全国再次掀起,有的地方为了申遗不惜花上几亿、十几亿,但有多少文物像六安王汉墓这样,暴露于风吹日晒中,毁于猖獗盗贼手里,却没多少人关心。
利欲熏心让文物保护变了味,曹操墓的真假之争,隐藏着地方“借墓敛财”的贪心,世遗景点门票的大幅涨价,让文物成了地方的摇钱树。六安王汉墓的烂尾,也不排除获益无望后当地政府干脆放手的可能,如果六安王汉墓真的能给地方政府要来资金,并且有明确的盈利前景,它还会被放弃吗?
记者调查发现六安王汉墓成烂尾工程的三个原因:规划欠缺、资金不足、体制不顺。其实这三个原因都是可以规避的,规划欠缺那就暂别规划,等条件、环境成熟之后再作考虑不迟;资金不足这点要有充分认识,不要等保护工作到了关键时刻才想起来向国家有关方面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争取经费;体制不顺要将责任归到直接领导人头上,没有金刚钻就别揽这个瓷器活,明知道没有执行力,就别决定动土。
古墓成烂尾工程,痛心的是文物专家,着急的是地方百姓,政府官员对此不能麻木不仁,尽早寻求到补救措施才是当务之急要做的事,尽管已经烂尾,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别等烂尾工程让文物遭彻底破坏再悔恨莫及,那时候,不是一个简单道歉就能解决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