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营销之咸阳印象 “头”等大事始于“足疗”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味道,城市的味道不仅仅是城市的风味小吃,更多是体现在这个城市的热门话题中。
7月末,应朋友之邀,去了一趟西北,第一站是西安,第二站是咸阳,第三站是银川,本打算再去新疆,但由于发烧,只得取消了新疆之行,留个念想。在咸阳,听当地的朋友说,这是个“神城”。
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咸阳是与古埃及、古罗马同时代的世界文明古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是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的都城或京畿重地,历代王朝宫廷保健秘方和偏方验方流传于民间,自古就有着轻寡欲、重养生的文化传统。
    秦地最胜,无如咸阳。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的咸阳,东连陕西省会西安,西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杨凌,全市辖1市2区10县。近年来,咸阳市着力挖掘传统养生文化,整合养生资源,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和科学研究,依托传统中医保健资源和丰富的地热资源,开发出了独具特色的养生、康复、保健特色项目,尤其是“五神”——神刀张朝堂、神脉冯武臣、神针赵步长、神袋来辉武、神罐孙义诊和六疗——水疗、足疗、医疗、药疗、食疗、茶疗,成为中华养生文化最具特色的资源优势。
   但从城市营销的角度看,最“神”的要数“足疗书记”——张立勇。在中国的官方的语境中,“足疗”是一个暖昧的贬义词,就是市井小民常说的“洗脚”,但张书记却毫不避讳,力挺“洗脚”,为其正名“足疗”,并进行战略规划,使之产业化,打造成为咸阳“新名片”。
  据说,张书记的“创意灵感”来自另一位“神人”—— 2002年10月31日,郑智中作为一个民间足疗爱好者,在市长接待会上提建议,请求政府支持行业发展。当时张立勇还是市长。
  当时,咸阳纺织、电子等优势产业风光不再,有6万多产业工人下岗。曾在中纪委工作12年、时任咸阳市市长的张立勇,忧心忡忡地为古都寻找出路。他集思广益,召开市长接待会,让各行各业提出合理化建议。
  2002年底的政府常务会上,张立勇拿出了他担任市长之后第一个令人吃惊的决策:要成立推广足疗保健领导小组。
   张书记自称“足疗形象代言人”,对媒体大力宣传:“药疗不如食疗,食疗不如足疗。”、“咸阳足疗是阳光下的足疗。”、“做足疗就像理发一样,谁都可以进去。”他还号召:“副处长以上的干部要带上夫人,礼拜天去享受足疗。
   中国官场有一个“一把手定律”:老大难,老大难,老大来了就不难。由于“足疗”在咸阳是“一把手工程”,所以搞得风生水起: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商标,办培训学校,搞技能比武,提升从业人员政治地位,两个足疗店经理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市政协委员,其中一个还是市劳模。目前已经有420多家,外地加盟和连锁店有60多家。
   但是中国官场还一个“后任否认前任”定律:一般继认者往往通过否定前任的政策来标榜自己“独特个性”,前任的既定战略很少能得到一以贯之的执行。虽然,现在“咸阳足疗”还不像“兰州拉面”、“沙县小吃”一样普及到全国各地,但假以时日,坚定不移走“品牌扩张”路线,一定会发扬光大。令人担心的是,在GDP崇拜如同处女崇拜的中国,有几个“后任者”能有耐心把“咸阳足疗”打造成“百年老店”呢?
   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官办的“咸阳足疗”的品牌工程还有许多不足:一是缺少龙头企业支撑,不如民办的“良子足疗”知名度大;二是缺少“拳头产品”,就是“拿手好戏”、“看家绝活”,比如口碑较好的“扬州搓背”;三是缺乏统一品牌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