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了。。。。发个读书笔记。


安家这里啦。。。。。

   读了叔本华的《生存空虚说》,虽然对作者本人的种种行迹实在不能苟同,但对于这本甚至影响了中国一代愤青们的著作还是有所认可。如鲁迅先生,就对早在上个世纪初传入中国的这一生存空虚理论大加赞赏。该理论与中国现在的国情和社情相悖,被崇尚理性主义的人们视为典型垃圾,然而人们却没有意识到,在当今糜烂的社会另一面,也有许多人从革命时期的激进又逐步回到低沉消极的认知里去了。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实里的种种欺骗,就是实质上的伪悖“生存空虚说”。伪装批驳,实质信仰,伪装反对,实质向往。

  叔本华的理论实质最终就是选择走宗教路来逃避现实了。他在鼎盛时期突然死亡,其生活的糜烂和胆怯的这些表象下,盛开着一朵朵内心世界里渴望圣洁的灵魂。我们不得不置疑,灵魂和肉体真的可以分开吗?宗教的灵魂真的是圣洁的吗?他引用了大量的典故和名句,如拜伦所说的:“古希腊的妇女生活状态,实是一面很好的借镜。男人能够充足地供给她们衣食,使她们不致抛头露面地到社会上去谋生,且能专心致志地照顾家庭。她们都得接受充分的宗教教育,诗与政治理论等书籍,不读也无关紧要,只需阅读有关‘敬神’及‘烹调’的书籍即可。闲暇时,或绘画,或跳舞,或抚琴唱歌,偶尔弄些园艺或下田耕作。伊比鲁斯的妇女可以修筑出一条非常漂亮的道路来,我们现在的女人有什么理由不做那些砍枯草挤牛奶之类的轻便工作?”他对女人的作用做出了系列的引证和解释,甚至引经加以论述,他说在印度,不论任何女人,都不是独立的,由《摩努法典》第五章第一百四十八节来看,女人也是居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地位。寡妇殉夫自焚,这风俗当然未免太残酷不人道,但丈夫为了子女穷其一生千辛万苦所挣得的产业,死后却被寡妇和其情夫共同荡尽,这岂非也太残忍?“中庸之道,才是幸福的。”

  叔本华的精神实质上与中国佛教有着同根的意识。佛教讲求无知无觉,无时无我,叔本华则说,在“时”与“时”之中,或是由于“时”而发生的万物的转变,只不过是形式而已,在此形式之下,恒久不灭的“生存的意志”所表示的是,一切的努力都归于空零。“时”以它的力量,使所有的东西在我们的手中,化为乌有,万物为此而丧失了真价值。

  佛教讲求因果轮回,一切由业缘而起,叔本华写道:“曾经存在的东西,如今已经不复存在。现在不存在的,恰和曾经不存在的东西一样。然而现在所有的存在,在转瞬间,又成了‘曾经’存在。所以,‘现在’尽管稀松平常,也总优于过去的最高价值,因为前者是现实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同‘有’之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