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从国民经济的补充角色,跃升到就业和纳税的主力军,成了国内最具活力的企业群。在一片叫好声中,民企并没有洗脱被漠视的命运,外部的国际出口受挫,内部的国进民退,民企们的前途再一次受到了拷问。
姜汝祥先生不辞辛苦,在珠三角调研了半年之久,对民企的集体问题和困难作出了一定深度的剖析,并认真分析和总结出《目前相当多民营企业的赢利模式是错误的》,为民企设立一个理想的赢利模式。那就是:一个根本是:从以低成本的产品制造为中心,转向客户需求为中心,两个方向是,一是消除生产浪费,二是消除管理浪费。姜先生的总结不无道理,因为从逻辑上来说,他说的这三点包含了市场营销导向的战略决策、精益求精的内部管理效率,都是大家早已公认和实践的话题。
本人在珠三角工作过三年,因为从事B2B销售的缘故,对制造业比较熟悉。加上这几年专心从事工业品营销咨询服务,也对制造业的大话题,以及民企的中话题,一刻不停地探讨、思索和实践。纵览姜先生的核心思想,可以简单为:一个中心、二个方向、四大天花板、七种浪费。简单清晰,容易记忆,的确为一些落后的民企老板们找到了一味醒酒剂。
然后,细细读了三遍之后,我发现了一些逻辑上、实践上和战略思考方面的根本性问题。本人对姜先生的专业精神和见解非常敬重,自己的一点观点和意见,也不妨抖落出来供大家批评指正。而且,光是批评别人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本人在这篇小文之后,会推出姊妹篇《民企赢利模式,内因大于外因》,请大家也来批评指正,目的就是为我们的经济发动机做一次集体体检和大修。
1、 民企赢利模式的探讨,必须建立在大量数据分析基础上
民企是企业中的最大群体,除了垄断行业,几乎都是最活跃的。姜先生的珠三角调研,的确发表了一些个人的感悟和见解,不乏真知灼见。可群体调研的样本统计和分析,并没有看到多少,而且不分行业、不分类型、不分品牌的一把抓,就会掩盖民企中的不少先进个体的“优良性”,以及更多落后个体的“劣根性”。
当然,这些调研可能是商业性的,具体数据不好免费公开。那姜先生的《目前相当多民营企业的赢利模式是错误的》,就算是他半年辛苦成果的一个引子吧,意在引起民企和相关部门的重视,这个没错,商业嘛。但我认为,这种主观权重大于客观权重的意见,会不会把民企自身问题和社会客观问题,笼统地搅和在一起了呢?本意是为民企指点迷津,而结果却可能再次陷入迷局。
2、 技术进步、品牌营销升级,再难,也不能绕开了
姜先生不鼓励、甚至反对企业把资金和精力,投入到风险甚大的进步和品牌营销升级中,理由却很业余:如果所有企业都来做,最终还是只有极少数能够登上金字塔,所以此路不是所有民企都行得通的。说的好,没有一个模式对所有企业都管用,但所有企业若想壮大,都必须要过技术进步、品牌营销的独木桥,即使不能成为第一,也会进步巨大,我们民企的整体竞争力就会跻身于世界之林。
施正荣十几年前,就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利润的微笑曲线,认为技术创新、品牌营销是所有企业从若到强、由小变大的必经之路。国内民企,特别是珠三角民企,之所以今天集体性困难,就是因为不思进取、小富即安、投机心态严重、本业上进不足等根子问题。不鼓励民企去做根本的事情,绕开严肃讨厌的话题,其实是对民企的不负责。
联想、海尔和华为,哪个企业不是从艰难的创业之路闯出来的呢?不能因为人家成功了,就认为他们与生俱来地具备了贵族基因,而其他条件一般的企业就不能走同样的路。事实恰恰相反,这三个企业在一场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技术创新,千方百计地推动品牌营销升级,才一点点地从强大的跨国公司手中赢得一个又一个订单。他们的成功,不是洋品牌们拱手奉送的。反倒是珠三角民企的简单加工业,倒是世界制造业转移赐予的特定机会。
3、 中国制造的问题,不是四个天花板的错
四个天花板的论调,我尤其反对。把企业经营的内部问题,迁移到外部环境,是逃避,也是对政府施加的错误压力。出口退税,就是这群经济大家们鼓捣政府实施多年的错误决策,我们的外汇足够了,不再像当年那样低价出口换汇了,为什么大家还在热衷毫无意义的廉价出口呢?如果是企业,那倒容易理解,有钱赚,再少也是钱;但对于经济学家和决策者,就不必去赶这个热闹,我想还是GDP浮夸风在作祟,而这些智囊们要么无心学术研究、从而失去了独立的专业价值,要么心甘情愿地变成了地方政府GDP造卫星的鼓吹家。
民企成了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不管好坏,只要有产值和销售额,都统统地给予支持,错误地引导了企业发展的方向:以数量论质量,以规模讲贡献。原材料涨价,一部分是国内长期打压的反弹,另一部分是国外对中国疯狂采购原材料的自然反应,不要大惊小怪。而人民币增值是必然的,尽管千难万险。
说道员工工资上涨的压力,珠三角民企最没脸说道,因为根据统计,珠三角企业员工改革开发之后工资上涨最慢,不少企业几年前都还在玩弄现代包身工制度。至于管理层与员工的冲突,可想而知了,辛苦卖命的钱都难兑现,何谈和谐发展、共存共荣呢?
4、 一个中心、二个方向,还是围着内部管理绕圈圈
在《目前相当多民营企业的赢利模式是错误的》的收官处,姜先生提到了一个中心、两个方向,意在画龙点睛、观点突出。一种中心强调市场导向的营销观念,二个中心则高呼内部管理效率提升,很全面,有说法。但我认为他的关注点还是在内部管理上。因为生产浪费、管理浪费,还是所有民企都关注、也正在想办法消除的,抛开这些洗脚上田的珠三角土老板的烦心事,说道说道他们最拿手的内部管理,真是投其所好的专业建议,情投意合不在话下。
不知道姜先生对珠三角民企的成本管理水平了解多少,但据我三年的经历经验,这些民企管理者,特别是从台湾或香港聘请的打手型生产厂长,除了打压供应商之外,对一线生产工人的压迫那真是挖空心思、手段高超。对付强大的品牌对手,他们没有办法,但要对付没有话语权的外来打工仔,他们就展露了自己所有的智慧才华和残忍心灵。单纯地提倡消除内部浪费,一则潜力不大,二则更苦了早已不堪重负的工人。而且这样做的后果,会让整个珠三角民企更难找到人了。
5、 民企赢利能力的最大问题,在于战略管理的缺失
以珠三角为代表的民企,大多完成了原始积累。有时候,成功是失败的根源,靠简单代加工、低薪用人等原始手段发家的大环境,不复存在了,还用老手段岂不是缘木求鱼?
据我所知,这些民企老板最大的问题不是家族管理、出身草莽,而是没有在企业粗放发展过程中修炼自己,或者修建新团队,始终做着自己熟悉的事情,对难以办到的战略管理素养,则心有余而力不足。尽管不少企业家都MBA了,可战略认知水平只是停留在似是而非的概念层面上,纵使有再多的职业经理人或咨询公司的帮助,拿主意之后还是疑神疑鬼、不够坚决,而且一旦别人建议的战略出现了一点问题,他们立马就找到理由予以否定,企业的航向还是回到他最熟悉的航道上。
有一个事情,网上有多次提到,广东不少服装加工厂,宁可做利润低的可怜的大宗贸易,也不愿意承接利润高、但起始订单小的品牌定制加工。他们的工厂管理是刻板的,难以适应柔性的、多花色、质量要求高的订单要求,说是不愿意承揽,其实还是做不到的缘故。
身份从农民变成工厂老板了,思维方式还是老一套,群体性的模仿更是加剧了此种落伍模式的繁衍能力。一方面他们觉得简单加工难以发展了,另一方面只要有机会他们还是咬定此种模式不放松。当上天不在宠爱珠三角的时候,得到的一切,就会照着原路返回的。
为民企们设定标准赢利模式,错上加错!
评论
编辑推荐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