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收入分配改革应循序渐进


 中国收入分配改革应循序渐进

王  永

最近,关于收入分配改革的讨论很热烈。今年三月,温总理首先在全国两会上提出要进行收入分配改革,尤其是进入六月以来,以富士康跳楼事件之后的加薪为导火线,全世界开始大范围热烈的讨论中国加工资的问题。至此,收入分配讨论进入白热化。

今年6月,我在陕西拜访了汉中市妇联主席许秋雯,她告诉我,在汉中有时候几百块钱甚至都能改变一个贫困家庭的命运。遗憾的是,我们的政策决策者不乏“三门”干部,他们从家门到校门,再从校门到衙门,他们长期生活在大城市,接触的是那些有钱的大公司,缺乏对贫困地区和小公司的了解,制定的政策缺乏代表性和可操作性。

我很赞成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在一些地区进行收入分配改革,但我认为收入分配改革急不得,必须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切忌搞一窝蜂和一刀切。理由如下:

首先,在中国收入分配改革很难操作。目前虽然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出现了技术工人短缺的现象,局部地区甚至出现民工荒的现象,但我们不要被这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其实,出现民工荒只是局部现象和阶段性的。总体而言,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是供大于求的,这一点大家到西部或者农村走一走就知道了。从根本上来说,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价格也要按照市场需求来决定,很难靠行政手段提高。对于这一点,希望大家有充分的认识。

其次,以制造为基础的中国经济很难承受国民收入的快速增高。我们不要被富士康加薪的表象迷惑。富士康的加薪有特殊的背景,包括政治因素在内的各种因素主导了这次加薪,而且富士康是一家规模很大,实力很强的公司,其做法并非所有的企业都可以效仿。台湾在大陆的很多企业纷纷对此表示忧虑。即使是富士康本身,在加薪之后也表示,富士康将把部门加工厂迁至西部地区,目的自然是应对过高的人力资源成本。

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很多依靠出口的民营企业利润其实很薄,而劳动力成本占到了它的一大部分。就连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也坦言,海尔的利润比刀片还要薄。一旦劳动力成本急速大幅增长,原本就处于微利状态的制造业与代工业的处境更加恶化,这些企业就面临破产。目前,中国依然是出口依赖型的经济,中国难以承受大批出口企业的倒闭,或者出口额急速下降的局面。

大家记得,在四年前的德国世界杯上,一只中国制造的可爱“格列奥”,在德国售价高达19.95欧元,而在扬州玩具厂的出厂价格却仅为1.45欧元。这次南非世界杯赛场外,一个大喇叭的售价从20兰特(约合17.7元人民币)到60兰特(约合53.1人民币)不等,而企业的出厂价格只有1到3元钱了。四年过去了,中国小商品低端廉价的状况并没有大的改变。每台售价499元的ipad,其成本仅为219.35美元,利润约279.65美元,而富士康的组装费用仅为11.2美元,除去人力成本和其他费用,利润少得可怜,无异于在针上面削铁。

2008年1月1日起实行的新劳动法,加上这次富士康加薪事件,以及正在愈演愈烈的罢工潮,中国制造业的人力成本正在提升,劳资冲突风险增大,中国制造的优势正在消失。显然,把制造业赶出去,并不能成就中国创造,与此同时,大量的农民工们将再次面临失业危险。

第三,收入分配改革不要搞错了对象。收入分配改革首先要改的是垄断企业的收入。数据显示,中石化和中石油的人力成本约等于美国的4倍,这才是我们需要改革的。同时要改的还有公务员的收入。 “低工资、多补贴、泛福利”模式引发群众不公平的感觉,亟需明朗化。此外,对于高收入人群,政府应该加大征税力度。与此同时,对于普通工薪阶层,应该大幅提高个税起征点,至少提高到5000元以上。而对“高收入”的定义至少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翻一倍,也就是到24万元。很显然,税务部门不能只谈加强个税征收监管,避谈减税、退税还利于民。否则,收入分配改革只能是纸上谈兵,甚至也给人越改革越不公平的荒谬错觉。近期在精英人群中出现的移民潮,虽然不象有些媒体所说的那样正在掏空中国,但也非常值得警惕。

最后,要处理好收入分配改革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我曾经和一位部级领导聊到收入改革的问题,他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说,收入改革当然是好事,但是在高收入和失业之间,恐怕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先有个稳定的工作。大多数人有事做,这才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所在。

因为大幅度增加工资意味着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可能大幅攀升。这既包括了出口的增长,也包括国内消费品的涨价。中国人对物价是很敏感的,劳动者收入的增长过快,会造成市场上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大幅增长,比如人们买菜、洗车、看病,都会涨价。这样就可能带来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处理不好,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发展中的中国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

综上所述,我认为收入分配改革是件好事,必须大力推行。但是中国这艘船实在太大,拐弯的时候急不得,必需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积极稳步,把握好度。全力以赴,量力而行!

(作者系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EMBA、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