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辜的个人与病态的社会
在社会学的视角下,个人几乎是无罪的,人的大部分行为都可以从社会因素找到归因。所以虽然不能容忍的海藻们或者给孙子孙女买豪宅的爷爷奶奶们虽然刺激了奋斗的草根们敏感的神经,但是我们不应该对他、她或他们颇有微词。一个现代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一种成熟的市民必然有包容开放的精神。城市的特点最重要的是异质性,我们主动或被动地总能容忍与我们不一致的人或事。
然而,每一个社会总有其主流价值观,这是其思想健康的标尺。一波又一波喧嚣的拜金主义浪潮、丈母娘推高房价论、儿童房东大军都在丈量着我们社会健康的尺度。我们发现,病的不是某个人,而是这个社会。所以,在人群冲突时,其实农村人不一定要将矛头指向城市人,穷人不一定与富人针锋相对,无房者或刚需也不要仇视有房者或投资客。而是我们要反思,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只有从社会层面去解释和解决才能根本改变。改革开放以来,“不论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理论固然解放了思想,但是其副作用越发明显。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根本性作用与不彻底的行政体制改革一起放大了马太效应,有资源者拥有了更多的资源,更容易获取财富,而竞争的弱势者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胜者通吃的丛林法则在支配社会,占据顶端优势的少部分人风光无限,亦成为大部分人追求的目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于是,价值观发生倒戈。
社会病了,医生是国家和社会的管理者!
二、人口变迁视角下的未来社会
“批判”,是一个学者存在的立场和价值,指出当今的社会问题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的住房问题、价值观问题或社会失范其实都是发展中的阵痛,都是改革之初就已注定的结果与必经阶段。在交给管理层去治理、改善社会问题的时候,“宜将风物放眼量”,我们更应该将视野拉伸,去对未来的社会进行想象。未来社会是我们做现今决策的认知框架,不能远见未来就难以把握现在。
人,总来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一部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人口的历史,房地产也不例外。如今房地产市场的暴涨起源于大规模城市化带来新城市人的大量需求和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化带来的人口红利、购房需求以及支付能力。包括股票在内的资产价格都可以从人口红利找到充分支撑(见图1、图2)。所以,对于购房者或者人口的解读将能有效认识未来社会。
图1
美国的人口红利与资产价格的关系
图2 中国的出生率与股票价格正相关
2005年,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虽然,我们还在分享着人口红利带来的经济发展和资产价格高涨,但是已经在走下坡路。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口与发展研究”课题的研究数据,2009年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达到72.35%峰值,此后转而下降,2030年以后可下降到67.42%,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水平。2017年是人口红利获利期的最后一年,获利期过后即转入“人口负债”期,届时老年人口负担加重,并且呈累进式加重趋势。未来10年中国18-22岁的人口将减少4000万人,而在20-40岁之间,中国人口更是减少1亿-3亿。这一局面看似不可避免,因为推行严格的计划生育和社会保障的缺失,生育孩子让家庭人口正增长已经成为很大的负担,生育意愿下滑严重。
当然,我们更应看到的是,改革中的强势群体拿走了人口红利的蛋糕,留下的庞大的人口负债——未来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看起来,承担者只有普通劳动者自身,这是一大悲剧。
三、20年后的房地产将开始迅速贬值
未来二十年之后的人口结构已经给房地产市场写好了未来,因为一直以来的住房历史欠债已经基本解决,楼市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增量人口的需求。由于年轻人口的急剧减少,比如20-24岁人口,将会从2010年的1.2亿人,减少到2030年的9000万人(见图3、图4),房地产需求严重萎缩,普通商品房将会不具有太高价值。
图3 2010年的人口金字塔 图4 2030年的人口金字塔(红男黄女,单位千人)
那么,彼时最值钱的是什么?其实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已经告诉了我们:人力资本。说白了就是劳动力,不论是否有充分的技术,都将会得到充分的认可。因为二十年后,中国的劳动力缺口将达1亿人。那时候几乎不存在就业难,眼下的大学生就业难实际上是人口多机会少的同期群效应的恶果。
二十年后,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社会矛盾都不会是最主要的矛盾。那个时候,劳工荒、非法劳工、工会运动会是最波澜壮阔的图景。当今越来越尖锐的房二代问题在那时将会不足一提,因为拥有房产实在不是什么骄傲的事情,而且2030年后的房价收入比将会逐渐回到非常合理的地步。从这个角度来说,对目前奋斗着买房者可能又是一个悲剧!(作者孟祥远系城市社会学博士)
(“房二代”专题连载,请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