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赴大马求学杂记(七):台风的中心是平静的


       最近,中国北方等高纬度地区炎热异常,南半球的南美洲南部暴雪成灾,这是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增加的显著体现。

       相反,位于赤道附近的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却依然如同这里一年中一样,热但不异常。

       我想起了一句话:台风中心是平静的。

       台风是发展成熟的热带气旋(达到风暴级以上强度),在深厚云区的中间,往往存在一个直径为几十公里,近似圆形的晴空少云区,称为眼区。在卫星云图上,眼区表现为密蔽云区中心附近的一个大黑点(见下图),眼区外围的一圈环状的云区称为云墙或眼壁。眼区通常呈圆形,也有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形状,当热带气旋发展初期,眼区形状一般不规则,范围也较大;而热带气旋强烈发展时,眼区范围缩小呈圆形,并呈轴对称分布。眼区基本上是晴空少云区,只在低层有少量层积云。眼区中心的气压最低,风速也很小,为微风或静风。而眼壁附近,风速急剧增大,达到极大值。 

         也许,赤道附近的吉隆坡正位于全球极端气候显著增加这个“台风”的中心-----眼区。

         中国今年的异常天气也持续不断。在年初的西南大旱之后,今年夏天南方和东北遭受连日暴雨袭击并引发洪灾,还有多个省区市遭高温炙烤,局部地区最高气温达42℃以上;7月以来,北京已有10天出现超35℃高温,超过常年北京整个夏季平均高温日数总和,成为10年来高温天数最多的一个7月。在北半球遭遇“集体高温”之际,南半球国家却纷纷遭遇了数十年不遇的极端寒冷天气。秘鲁亚马逊流域遭遇过去3年来最冷冬季,多年罕见的寒冬使南美洲多个国家电力紧张、天然气供应短缺。截止到7月22日,寒流天气已导致至少175人死亡,数以千计的牲畜被冻死。

         今年异常灾害天气增多,使中国饱尝了寒流、大旱、酷热、暴雨、洪灾之苦,这已清楚地显示,中国根本无法置身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之外。随着人与自然交互产生的灾害性天气的“常态化”,中国经济、人们的生活、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受到灾害性天气的影响,也将会“常态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粮食生产和农业。据芝加哥交易所预计,全球小麦等大宗粮食作物产量今年将下降1.6%,为3年来最低。国际谷物理事会把2010-2011年全球小麦产量预期从6.64亿吨下调至6.51亿吨。受粮食减产预期影响,小麦9月份期货价格上涨1.7%,玉米、大豆的期货价格也节节攀升。据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署公布的数据,全球主要农作物价格指数6月为163点,仅比2008年的最高值低15%,大米价格6个月内上涨了277%。

          全球如此,我们何尝不是如此?贩子们之间的交易正在逐渐曝光,风暴正在酝酿,只是,台风中心是平静的,尽管这种平静注定是暂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