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如何摆平沃尔沃“儿子”和“兄弟”共融观? !


                    吉利:如何摆平沃尔沃“儿子”和“兄弟”共融观?  


              吉利:如何摆平沃尔沃“儿子”和“兄弟”共融观? <wbr>!

吉利伦敦收购福特沃尔沃的淡定-----何止是一纸合同跨越了中外万千条法律界限?法律收购背后却包涵着美下移欧品牌资本制造的“阳谋”?李书福岂是一个活跃在中国制造界的思想人?

去年,沃尔沃全球销售量下降10.6%33.4万辆,亏损造成6.53亿美元。空客首席受美政府之责欲让福特摆脱危机实现赢利-----卖陆虎,卖捷豹,再卖沃尔沃;因为福特汽车不会充当欧品牌制造的安全"烈士"?

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这场收购是全球性的,需要有全球的智慧和把从属北欧的危机、通过北美来实现与亚洲战略思想的领导人化解解决。而新兴市场也迫切需要通过品牌提升融入全新的进出口体系循环;

今年,吉利汽车上半年,实现汽车销量19.57万辆。销量同比增加42.1%,1-6月,占2010全年40万辆销售目标的48.9%

  显然,李书福不仅发现了本土消费高端品牌蛋糕市场收购配方和蓄势待发的大众市场的品牌增长点-----将沃尔沃品牌在本土与海外深耕独立出来,不仅是沃尔沃的需要,更是吉利汽车的需要!

本轮最大特征是真实地再现了美国80年代那场轰轰烈烈的收购沃尔沃运动,和当年沃尔沃首席执行官约翰森以双向“资本安全秀”并非从单纯中利的瑞典复杂的政治决策脱胎出来?他那本"挑战欧洲"的小册子中不光是说安全和技术,足可说明"滚滚向前"的一切;

此番,福特又以“滚滚向前”的脱困二手方式向新兴市场转换?这从中涵盖了中国制造元素新一轮民企跨洋越海振兴背后的国家穿透力?国际多元生存交错市场机遇令这三股力量,必然地走到了一起。

福特收购沃尔沃,是把他当“儿子”,所以没搞好,吉利是把沃尔沃当“兄弟”。吉利将来会考虑少量运用沃尔沃技术,因为吉利是大众化车型,用不着太多世界顶级技术,还是要保持沃尔沃在技术上领先。李书福如是说。

分析李的话,不仅是辈份的意涵?还有众多道不明的美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洲际国家利益背后纠缠?

 吉利买沃尔沃是李书福多年的梦想。但另一方面,吉利是被现实逼到这一步的。中国的汽车竞争太惨烈了,如不能尽早进入产业分工的更高端,迟早是死路一条。所以,吉利还想生存下去,只有海外并购这条路可以走。用资本换时间,或许有一线生机。李书福如是说。 

在吉利前面走出去的企业中,联想迈出了惊险的一步,悍马并购流产了。但不管多少次失败不能否定一个共识,那就是融合、并购带来的多元化恰恰是产生伟大企业的 摇篮。文化差异本身是好事,善加引导能产生混血的聚变。人类如果只在族群内部通婚,生出的是痴呆儿。企业也是一样。李书福如是说。

李书福在开冰箱厂的时候,就将自己的车拆掉让工人仿造。当时想造的是中国自己的顶级汽车,打造一个像沃尔沃这样受人尊敬的企业,所以一开始才会注册波音汽车的商标。

把沃尔沃的东西变成中国吉利的东西,也许是痴心妄想。但是如果不把技术、品牌这些核心的东西先买下来,吉利连妄想的机会也没有。我们的汽车产业跟世界上的差距,是赤脚的在追穿鞋的,20年之内肯定追不上。没有别的办法,先收购再说,李的直白简约。

怎么转化为中国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李书福的想法,一定要让沃尔沃在中国落地生产,否则就变成了纯粹的财务投资。只有落地,才能提升技术研发人员水平,培育汽车零部件企业。

 技术创新将成为决定未来增长的关键因素。沃尔沃研究的是撞不死人的汽车。消化吸收这些东西,靠李书福一个人做不了,靠吉利一家企业做不了,要依靠国家的力量。

 沃尔沃在中国生产基地的布局,应是由国家层面来考虑。在吉利和沃尔沃的关系上,吉利不是要表面的沾光,而是要真正学到欧美两家的制造精髓。包括福特首席执行官以波音的经历快刀轧了并非是北欧"安全资本之驹"?

李书福岂是一个活跃在中国制造界的思想人?他还是一个靠海又创建了内地不同基地工厂的浙商,擅长挖掘市场中“儿子”和“兄弟”的不同增长点。当然,更难的或许借助新首席执行官,打破长安福特沃尔沃的扩大实施零部件百分之六十的本土西南国产化的僵局?借注册嘉定资本落地破品牌局?

现在的难题是:吉利既要和福特的“儿子”相处,也要和瑞典“兄弟”共融? 如何能保证沃尔沃在本土外的市场扭亏为盈,并安能把产品与技术移师中国?还要打破以洲界定品牌"辈份"背后的国家关系岂是一个艰辛又非"舒服"的制造历程?!!

  吉利之所以通过收购打造形象,放大到全社会----负责任、担当、刚柔相济等,需要依靠大量的细节去堆砌和证明。至少在这个过程中,谦卑的学习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心理要素。

  吉利不是制度的对抗者,李书福尊重在一个并不完美的制度下,去达成吉利想要做的事,这样的
中国李书福,不应该是全球制造业的一个例外?

  现在,沃落户本土上海嘉定国际汽车产业研发基地内-----李书福以海派气质对接国际循环,由此延展衍生出来的轮廓与气象,
当年,吉利台卅草席棚中组装汽车与丰田对簿公堂时,可有人预见今日收购“沃兄弟”的高度?
 
  希望吉利和李书福能有尊严地活下去,由衷地实现一个又一个品牌造车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