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左宗棠年谱(1868年)
编纂/王纪卿 姜婕
1868年,同治七年,戊辰,56岁
1月5日(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一日),刘松山、郭宝昌两部会合,进军洪洞,绕到捻军前面纵击,重创捻军。捻军从绛县奔赴横岭关,抵达垣曲,不久又进入河南济源。左宗棠担心捻军挺进东路,会震动畿辅以南,而湘军从垣曲向东追赶,势必落在捻军后面。于是,他上奏请派刘典、高连升督率各部留在陕西,调来西路军的五千人,由他亲自率领,打算取道陕西蒲州,进入直隶,然后南下,拦截捻军。
1月9日(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因军饷将罄,奏请催办江南等省协饷,并拟援成案筹借洋款二百万两。
1月12日(同治六年十二月十八日),左宗棠从临潼拔队东行。由于军情紧急,他奏请从海关续借洋款二百万两,以备军饷。
1月15日(同治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左宗棠所部抵达潼关。喜昌率部从孟津渡河,在河内遭遇捻军,进行拦击,重创捻军。
次日,左宗棠令前锋部队渡河进入山西。
1月17日(同治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左宗棠率亲兵等近五千人,从潼关急行进入山西。1月21日(同治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抵达夏县。次日抵达闻喜。
1月24 日(同治六年十二月三十日),左宗棠所部抵达曲沃。捻军从新乡北进直隶。
1月27日(正月三日),刘松山、郭宝昌所部会合喜昌的骑兵追到磁州,西捻军已出现在巨鹿、平乡。1月29日(正月五日),湘军从南和绕到西边截击获胜,捻军北上定州,游骑兵袭击保定。
当月,李鸿章所部已将东捻军全歼。
2月2日(正月初九日),左宗棠所部行抵介休,被大雨雪阻挡,考虑到辽州山路险恶,改从寿阳前往井陉。
2月3日(正月十日),刘松山所部抵达祁州,火速前进,驻扎清苑。捻军侦察到湘军已有防备,便折向祁州安平东南,挺进饶阳。
此前,由于捻军骤然出现在北京周边,畿辅震动,宋庆和张曜各部尚未集结,清廷已下诏严厉指责左宗棠和大帅李鸿章、直隶总督官文、河南巡抚李鹤年,将他们全部罢官,并派出神机营巡防。
2月10日(正月十七日),左宗棠率部抵达寿阳,听说捻军北上,忧惶无措,星夜挥师前进。清廷得知捻军已经南下,令左宗棠部驻扎井陉,拦住捻军西进的道路。左宗棠部于2月15日(正月二十二日)抵达获鹿,清廷诏令他总统所有前敌部队。山东巡抚丁宝桢率部进入直隶防守,抵达河间,派王心安所部在饶阳击败捻军。当天,刘松山等部追到,在饶阳城北的王冈再次挫败捻军。清廷下诏嘉奖。捻军南下,奔赴束鹿。
2月18日(正月二十五日),左宗棠移驻正定。当天,刘松山所部进驻深州,捻军又北上定州,刘松山部再次急行军,前往保定防守。这时,张曜、宋庆和程文炳各部先后赶到,驻扎在保定西边的满城山麓。捻军从祁州分兵袭击蠡县和高阳。
2月19日(正月二十六日),清廷下令:现在直隶的各省官军,归左宗棠总统。
2月22日(正月二十九日),左宗棠从正定赶往保定,令各部兵分三路,从东北和西北两方向南压迫进击。
不久,捻军袭击任丘,奔向献县,进入深州境内。2月26日(二月四日),左宗棠行抵定州。当天,刘松山所部追到深州,在州城以南击败捻军。捻军北上祁州。刘松山的骑兵在束鹿旧城追到,将捻军截为几段,步兵压上去,大败捻军,夺得战马五千匹。
左宗棠于2月28日(二月六日)上奏,说他打算在靠近京城之处设立重防,拟在涿州、固安设立近防部队,在保定、河间、天津一线部署攻防部队,余部作为攻击部队,根据西捻军的动向,并力进攻。
左宗棠呈上这道奏疏时,神机营已经出驻涿州。清廷又采用户部侍郎李鸿藻的提议,令恭亲王节制各路统兵大臣和各位巡抚。这时,侍郎崇厚驻守天津,丁宝桢驻扎河间,李鸿章与安徽巡抚英翰率部北援,尚未抵达。清廷令官文出省指挥军事。
2月29日(二月七日),左宗棠率部驰抵保定近郊,驻营黄家庄,主动请求赶赴前敌。
3月5日(二月十二日),左宗棠率部抵达蠡县,听说清军被围告急,便挥师前进。捻军撤退,于3月6日(二月十三日)挺进博野,突击郭宝昌所部军营。刘松山分兵赴援,追逐二十里。
3月7日(二月十四日),左宗棠令各部从祁州分道南下,令程炳文所部奔赴正定,在河滨阻遏捻军。3月8日(二月十五日),左宗棠部进入祁州,驻扎城南的张村。当天,张曜及宋庆两部在深泽赶上了捻军,会同刘松山部乘夜夹击,斩杀几百人。捻军分东西两路挺进,一部奔到安平,被淮军杨鼎勋、郭松林所部击败,返回饶阳。刘松山等部先一步赶到饶阳,四面出击,捻军夺路而逃,南下献县,又西奔晋州。3月14日(二月二十一日),刘松山部急行军,绕到北面攻击。捻军正在行军,遇到湘军大部队攻击,大为惊骇,急忙南下,袭击深州,折向东北方,又奔赴饶阳。张曜和宋庆两部一昼夜疾驰一百六十里,长驱直入,直捣捻军中坚,斩杀和捕获大批捻军,捻军首领张五孩中枪阵亡。
在捻军从深泽分兵撤退时,左宗棠率领亲军西奔无极,不久听说捻军折向东南方,便火速绕道,从保定赶赴东路,于3月16日(二月二十三日)抵达肃宁。适逢捻军从饶阳向东南方败退,突然遭遇左宗棠亲军。副将杨凤元率骑兵迎击,捻军分三路来攻,交战一个时辰有余,得知是左宗棠所部,便稍稍退却。左宗棠命令步兵并进,捻军败溃。左宗棠部夺得大批马匹和器械。3月17日(二月二十四日),左宗棠率部抵达安平,侦知捻军已前往深州和晋州,便派程文炳所部进击。捻军数千名骑兵严阵以待。天下大雾,捻军不知敌军兵力有多少,刚一交手便四下溃散。程文炳部解放三千多名难民,捻军军势大为削弱。
3月10日(二月十七日),李鸿章率部到达直隶景州。
3月18日(二月二十五日),西捻军袭击晋州,大步撤退,从晋州西南渡过滹沱河。刘松山、郭宝昌和喜昌所部追到北岸,捕杀来不及渡河的捻军余部。3月20日(二月二十七日),湘军分路渡河,捻军骑兵埋伏在南岸等待。湘军渡了一半,捻军发起突击。刘松山令已渡河的部队立即排阵阻击,他自己率领主力渡河后,抄袭捻军后路。捻军撤退,从赵州奔赴巨鹿。根据捻军俘虏的供词,捻军的军械已损失殆尽,企图赶往怀庆的清化镇伐竹为矛,以进军山西。于是,左宗棠上奏,请调保定驻防军移驻北岸,令山西清军严防天井关、封门口。
清廷命恭亲王奕訢总统各军,左宗棠与李鸿章同为偏师。
3月21日(二月二十八日),左宗棠再次抵达定州。第二天奔赴正定,调春寿的骑兵跟随征战,上疏请以刘松山为翼长。左宗棠部渡过滹沱河,向南攻击。
3月下旬(三月上旬),捻军从成安渡过漳河,奔赴彰德。3月26日(三月三日),左宗棠抵达顺德,捻军已袭击卫辉,奔向怀庆。左宗棠驰进彰德。3月27日(三月四日),捻军果然分派部队前往清化砍伐竹子。张曜和宋庆两部沿卫河拦截。捻军折向修武东进。3月28日(三月五日),刘松山的追兵抵达获嘉,急行军到延津拦击。3月29日(三月六日),刘松山所部在封丘追到捻军,攻破二十座营垒。郭宝昌深入捻军阵内,身上多处受伤,郭运昌代他统领部队。捻军北上滑县,攻击张曜、宋庆两部军营。刘松山和程文炳所部赶到,将捻军击退。
4月2日(三月十日),左宗棠率部抵达彰德,随即尾随捻军。4月5日(三月十三日),湘军和淮军正在商议合力进追,不料捻军大部队杀到。于是,各部将辎重放在中央,结成方阵,并头推进。捻军企图夺取辎重,并力攻击,无法攻入阵内,便稍稍退却。刘松山指挥骑兵从左右两翼包抄进攻。捻军望风披靡。这时,郭松林和杨鼎勋两部从北面杀来,插入捻军阵内,捻军大溃。各部追逐二十多里,斩杀一千多人。捻军从卫辉撤回延津,清军各部紧追不舍。捻军又从延津南部西撤阳武。
此前,在捻军东进封丘时,左宗棠已从彰德赶去大名防守。然后听说捻军折向西南面,左宗棠又回师河南境内。4月13日(三月二十一日),左宗棠部抵达汤阴宜沟驿,侦察到捻军骑兵已靠近卫河,便令部队急行军,扼守五隆渡。捻军牵来船只,正要渡河,忽见左宗棠大军,便立即毁掉船只,向东北方疾驰。左宗棠令部队沿河抵御。捻军奔驰两昼夜,抵达大名的龙王庙渡口,但因左宗棠部在西岸逼迫,始终无法渡河,便折向开州、南乐,进入山东。
这时,山东的驻防军已经全部调往直隶,捻军便分兵袭击朝城、莘县和聊城。
此前,当捻军从直隶奔赴河南时,李鸿章所部已从翼州赶赴大名,指望各部扼守怀庆,将捻军逼到太行山与黄河之间。河南巡抚李鹤年也以扫平捻军为己任,所以追赶捻军的部队,只有左宗棠所部的刘松山、郭宝昌两部,以及张曜和宋庆两部,从直隶一直尾随捻军前进,每天都与捻军接战,能够追上捻军,却无法消灭捻军。
清廷颁下严旨,诘责诸位大帅。由于捻军已进山东,清廷令李鸿章总统各路部队,责成左宗棠专防直隶运河。于是,恭亲王上奏,限令各部在一个月内扫平捻军。
4月20日(三月二十八日),左宗棠会同各部从大名夹卫河行抵临清。捻军已渡过运河,越过吴桥,直奔天津。
4月26日(四月四日),左宗棠所部抵达德州。丁宝桢也调山东清军王心起所部绕到捻军前方,增援天津。郭松林、杨鼎勋、潘鼎新的淮军各部相继推进。左宗棠见运河以东大军云集,便调陕西与河南的各部分起取道景州连镇,沿运河西岸拦截捻军。
4月28日(四月六日),左宗棠部抵达连镇,从这里向青县进发,侦察到捻军已从天津静海南下,便令各部从青县渡过运河截击,他本人率领亲军回师连镇扼守。
左宗棠上奏说,他已令刘松山、张曜、宋庆各部星夜东渡,但西岸不可空虚,他拟于5月1日(四月九日)仍然从西岸折回,过了连镇之后,才敢东渡指挥。他认为,必须先巩固直隶的防守,逼着捻军向东南方而去,然后才可以会合李鸿章、丁宝桢、英翰的部队,将捻军压迫到河海之间。这次捻军进击天津,实在是盐枭高岩造成的。此人是沧州人,因抗拒兵役而遭追捕,便纠合盐枭与盗马贼三千人投奔捻军,所以捻军得到兵力补充,势力重新振作。现在,直隶与山东的官军已经数倍于捻军,但士卒转战已久,十分疲劳,将领虚报战果,这两者跟军情都有关系。
刘松山所部追赶捻军,东进海丰与阳信。5月3日(四月十一日),在武定城西击败捻军。5月6日(四月十四日),左宗棠行抵吴桥。
5月12日(四月二十日),左宗棠抵达宁津。刘松山所部追赶捻军,抵达商河,捕杀八百多人。捻军南下荏平。5月16日(四月二十四日),左宗棠渡运河返回吴桥。这时运河水暴涨,黄河水倒灌张秋。潘鼎新等部打开捷地闸,将水注入减河,与天津防军凭河驻守。李鸿章建议修筑长围困死捻军。这时,李鸿章驻扎德州,英翰驻扎临清,丁宝桢驻扎东昌,令淮军会合山东、安徽清军,从东昌沿运河以北划地筑墙,进行防守。左宗棠同意这个方案。他说,且防且剿,长围之外,有二十多个州县,不能任捻军侵扰。西岸有部队固守,东路就必须有攻击部队,根据捻军的动向来部署,牵制他们的狂奔之势,才会得力。
清廷第二次采纳李鸿章的策略。不久,捻军抵达荏平,又掉头回师。刘松山所部追到平原,将捻军击败。
5月17日(四月二十五日),清廷命李鸿章总统各军,左宗棠只率亲军就近指挥。同一天,捻军冒雨越过宁津北上。
5月18日(四月二十六日),刘松山所部追到向家集,将捻军挫败。左宗棠闻警,从吴桥赶赴宁津,令刘松山、张曜、宋庆三部向东北进击,他自率程文炳所部向正北攻击。5月19日(四月二十七日),捻军突袭减河,驻军善庆等部凭河发炮轰击,刘松山的追兵也逼近旧沧州,于是捻军转奔盐山。当天,左宗棠所部抵达河滨,听说捻军刚刚撤走,便急行军赶到盐山扼守。5月21日(四月二十九日),左宗棠部抵达盐山,捻军已到乐陵,奔向德平。左宗棠便回师吴桥,令各部从宁津北下。捻军袭击临邑、平原和清平,奔向运河东岸。但清军已沿运河修成墙垒,捻军只得转向东进。5月25日(闰四月四日),刘松山所部从德平跟踪追到庆云,捻军忽然排列骑兵抵抗。湘军分三路进攻,将捻军击败。捻军便在盐山东北点燃望火,然后绕到西边急行军到沧州的泊头偷渡。清军各部压迫过来,将捻军逼向东光。左宗棠正在连镇指挥部队修筑壕垒,急忙分兵拦截。捻军绕到梁家集,扑向吴桥。刘松山等部驰援吴桥,捻军已与前一天吴桥南下。
这时候,捻军在几百里的范围内左冲右突,清军用于防御和攻击的部队超过十万人,淮军和山东、安徽的清军,集结在德州、临清和东昌一带。左宗棠遵旨派张曜、宋庆、程文炳部归李鸿章调遣,而从吴桥到沧州、捷地一线的防守,只有左宗棠的五千名亲兵防守。捻军在紧迫时向北冲突,企图冲到运河西北面。刘松山所部忽南忽北,日夜与捻军追逐搏斗,久战之下,疲劳不堪。此前,英翰奏请将郭运昌所部归并到安徽清军,现在,郭运昌主动请求与湘军合并,左宗棠便令他的部队与刘松山、喜昌两部分别驻扎在东光下口以北,与减河驻防军相接,待捻军冲过来时,便出兵迎击。
清廷又增令都兴阿为钦差大臣,督率部队作战。
不久,捻军又奔赴临邑和德平附近,左宗棠令刘松山等部出驻盐山。部队刚到,捻军已从武定开往海丰大山,距湘军几十里。湘军火速发起攻击,捻军大败,向南撤退,被港水拦阻。淮军郭松林部刚刚开进港南,捻军便转向盐山,奔向乐陵。
6月(闰四月至五月),李鸿章又下令在临邑和陵县筑墙,直达马颊河。
6月14日(闰四月二十四日),清廷颁下上谕:西捻尚未荡平,现一月限满,仍复奔窜自如,将左宗棠与李鸿章一同交部严加议处,命都兴阿为钦差大臣,率队前往督剿。
捻军分批从海丰向盐山、沧州和东光狂驰,企图进击减河。捻军所到之处,都被清军挫败,又从宁津突围。刘松山料定捻军已无路可逃,只能向北突出,便领兵在宁津守候。这时,济阳以东留下了几十里的横墙未修,以引诱捻军到来。捻军抵达此处后,忽然沿河向东北方进军。
7月5日(五月十六日),捻军从武定东奔海丰、霑化,刘松山所部取道盐山,奔赴海丰。7月15日(五月二十六日),捻军受到山东与河南清军压迫,从阳信返回海丰。湘军趁着夜色,突然赶到捻军北面,袭击张宗禹部占据的村庄,重创捻军,乘胜向西追赶。捻军狂奔庆云、南皮,更多部众溃散。7月17日(五月二十八日),捻军又奔向宁津。左宗棠亲自领兵赶到吴桥堵截,沿途有几千名捻军将士投降或战死。左宗棠部追到陵县,才班师返回。
7月22日(六月初三日),清廷令左宗棠趁捻军势力已衰,清军得手之时,发起南北夹击。捻军徘徊在陵县和济阳之间,接连被淮军与河南清军挫败。
8月1日(六月十三日),李鸿章所部将西捻军围困于荏平。
8月3日(六月十五日),捻军挺进宁津,刘松山所部趁夜逼近捻军列阵,捻军军心涣散,刘松山部乘势发起攻击,捻军自相践踏,陆续投降。湘军追到吴桥西南面,斩杀一千多人。捻军余部奔向德平与乐陵交界处,刘松山与郭运昌所部纵横扫荡,捻军破散,溃不成军,几天内有七千人投降。张宗禹率残部从商河、济阳奔向临邑、清平和博平,清军四面围困。这时天降大雨,徒骇河暴涨。淮军刘铭传等部将张宗禹所部逼到河滨,张宗禹投水自尽。西捻军至此全军覆没。
清军各部大帅争相告捷,惟独左宗棠督率各部搜捕捻军残余,独居诸位报捷者之后。
清廷下诏,询问战况,评论军功。8月27日(七月十日),清廷赏加李鸿章太子太保衔,并以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赏加左宗棠太子太保衔,撤销历次处分,并交部照一等军功议叙。左宗棠自称追剿无功,恳请朝廷收回成命。清廷不许。左宗棠编查捻军投降部众,分别发给路费遣散。
8月30日(七月十三日),清廷给左宗棠下发寄谕,说陕甘等省军务紧要,急需左宗棠统原部刘松山、郭宝昌、喜昌等军回陕西镇压,要求左宗棠即令刘松山等部拔营,由山西渡过黄河进入陕西,节节扫荡鄜州、延安、绥德和榆林等处的回民军,并令左宗棠在动身前往陕西之前,先行进京陛见。另外,清廷还令李鸿章、左宗棠和英翰从其余部队中选拔将士跟随左宗棠西征。
左宗棠复奏说,只等粮饷到齐,刘松山等部便会开拔。他不同意仓卒从其他部队选拔将士,要等他回到陕西,根据所能筹得的军饷计算出能供养多少部队,再派出营官和哨官到安徽与河南招募勇丁,以维持楚军的旧制。
于是,左宗棠向清廷推举刘松山所部将领中战功卓著的十五人,他们是:易德麟,章合才,萧章开,陶定升,唐光辉,李云贵,何作霖,黄万久,易致中,余虎恩,胡文贵,杨清源,李就山,陈广发,杨世俊。他还专上一道奏片,说明刘松山的确是个奇才,他以步兵对付骑兵,扫平捻军,全靠他的力量。曾国藩将他选拔出来,说明曾国藩有知人之明,谋国之忠。
9月20日(八月五日),左宗棠抵达天津,于9月25日(八月十日)进入北京。
9月27日(八月十二日),清廷颁下谕旨,着加恩左宗棠在紫禁城内骑马。
9月30日(八月十五日),慈安、慈禧两太后召见左宗棠,谕令他进兵须由东而西,力顾山西防御,无令回民军进入内地。两太后又询问西部战事何时可以平息。左宗棠估计到进兵运粮的困难,谨慎地回答说,需要五年才能完事。
10月1日(八月十六日),左宗棠连上几道奏折。他陈述陕甘筹饷的艰难,请求清廷指拨实饷,还请求将各省酌留的厘金移作西征军饷。他在这份奏疏中,说他立意仿效汉朝的赵充国,开展屯田,以节省转运费用,让灾民能有生业。部队且防且剿,且战且耕,不专靠军威来平定陕甘。
清廷将他的意见下发讨论。户部上奏,决定从各海关六成洋税项下,指拨陕甘军饷一百万两。清廷准奏。
10月4日(八月十九日),左宗棠陛辞出都。这时,刘松山所部已抵达洛阳休整。左宗棠的亲军各营取道景州,先抵彰德。
10月23日(九月八日),左宗棠行抵彰德府,进入亲军营。10月27日(九月十二日),左宗棠下令拔营西行。
此前,山西巡抚郑敦谨奏请左宗棠分兵从山西渡河,扼守榆林,攻击陕西的回民军,以巩固山西的防御。左宗棠认为,山西的防御全靠沿河一线,他的部队转战向前,势难停下来在河岸长久驻扎。上一年清军刚刚攻占绥德,捻军就从西南火速向东挺进。从大局着眼,应该敕令山西巡抚和绥远城将军在冰桥尚未合成之前,事先筹划辖境防务,不能远靠邻省的作战部队来巩固防守,否则就会重蹈覆辙。于是,清廷令河南清军分防中路,调张曜、宋庆所部赶赴榆林,又令左宗棠统筹全局。
11月2日(九月十八日),左宗棠行抵怀庆府盂县。他于11月8日(九月二十四日)复奏说,陕西的进攻与山西的防守应该统筹并举。他建议派遣袁甲山之子袁保恒领兵驻扎归化一带,作为游击之师。
由于户部拨发的海关洋税要从十二月份才能起解,而陕西和甘肃两省同时急需军饷,左宗棠于同一天在另一份奏疏中,奏请清廷由协饷各省先行开出借条,由胡雪岩先向洋商借款,然后由各省偿还。借款时先扣下利息,由他报销。他还提出另一项应急措施,即从山西与四川的盐税中各提二十万两银子接济他的部队。
清廷将左宗棠的意见下发军机大臣与户部讨论。
11月11日(九月二十七日),左宗棠从孟津渡河前行,于11月26日(十月十三日)抵达西安。
当时,刘典代理陕西巡抚。回民军和绿林军都被楚军挫败,纷纷请求安抚,但并未息兵。在陕西东北部,董福祥与李双良、高万全等人招兵买马,袭击延安、绥德和榆林,溃勇与饥民纷纷投靠,这些绿林部队时常拥有十几万兵力。在陕西的西南部,则有陕西回民马正和、白彦虎、余彦禄、崔伟、陈林、禹得彦、冯君福、马长顺、杨文治、马正刚、马生彦与毕大才等人的部队,占据了甘肃宁州境内的董志原,兵力号称十八营。这些部队裹胁了甘肃回民与汉民,势力北接庆阳,南连邠州与凤翔,人数超过二十万。
左宗棠认为,回民军不能远离根据地,而董福祥与高万全等人的绿林军,则是东奔西突。要肃清全局,必须从东北面入手,先扫平绿林军,然后集中兵力攻击回民军,才没有后顾之忧。于是,他分派各部担任防守与攻击。
左宗棠与刘典等人连日会商军事,调度军粮,决定各军分东北和西南两路,由东而西前进,并力固山西边防。
左宗棠在东北面部署的攻击部队如下:金顺所部驻扎榆林,刘厚基与知州成定康所部驻扎绥德,刘厚填所部驻扎延安。郭运昌所部已经开抵同州,左宗棠令该部从韩城开赴宜川,向延长推进。他又上疏请山西重视归、绥的防御,令张曜所部从河保渡河,赶赴榆林。刘松山所部从茅津进入山西,取道汾州,奔赴绥德。
左宗棠针对回民军部署的兵力如下:在中路和北路,高连升、周绍濂、魏光焘所部,分别从宜君、中部和鄜州进军,向西逼攻,逐步抵达庆阳,刘端冕所部驻扎鄜州与甘泉,扼守要冲。西路和中路则有黄鼎所部驻扎邠州,张岳龄、喻步莲所部驻扎陇州与汧阳。川军李辉武所部驻扎宝鸡,将吴士迈的洛川军调驻凤翔,与邠州和陇州的驻军相连。
董志原的回民军听说清军大部队向西推进,便分兵攻击鄜州、中部与洛川,主力则西攻陇州。同时,董福祥所部也联合甘肃的回民军攻打绥德,李双良等部则袭击清涧与延安。这一系列攻击,都被左宗棠的部队先后击退。
12月中下旬(十一月上中旬),陕西回民军由于饥寒交迫,再次出兵,攻击甘肃的正宁。黄鼎所部从邠州赴援,回民军折回陕西境内,刘倬云所部在三水将之击败。从甘泉开往中部的回民军,则遭到驻防军周绍濂所部阻击,败走白水、郃阳与澄城。回民军首领禹得彦等见军粮已尽,率部参谒陇州驻军,请求安抚。刘典见回民军已屡次挫败,便打算受降。左宗棠说:“他们以粮食告尽而请降,并非心服口服。”于是加紧筹划转运,督促各部进逼。
当月,成定康所部在绥德击败绿林军,回师清涧,攻击李双良所部。董福祥率部北进,奔向榆林边界。从绥德直到靖边,绿林军势力尤为强盛。
本年,左宗棠次子左孝宽进入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