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纪事(10-5):超人类的“罗兰现象”
彭澎
有一次,我从居住的佛蒙特州伯灵顿市开车南下波士顿看望在哈佛大学的一帮搞社会学的专家学者。闲聊中我谈到了“罗兰现象”。他们对人际关系有长期的观察和深入的了解,但也对我所描述的并被我称之为“罗兰现象”的超人类行为感到不可思议!
罗兰是我认识的一位外语学院教师,后来到了美国。
在大学时代,罗兰就与同学李希交往,并在毕业后都留校当了教师,还结了婚。在读书的时候,罗兰是校舞蹈队的,有不少追求者,但她还是与李希恋爱。快毕业时,俩人的关系经受了考验。可能是多年练舞的缘故,罗兰的脊椎出了点问题,站立不稳,后果难以预料。李希仍不离不弃,每天背着罗兰去治疗。而李希的同班同学中有一位叫张娜的女生很喜欢他,李希却表现得一如既往。最后,在李希的照料下,罗兰恢复了健康。继而俩人结婚。
结婚不到一年,李希就考取出国留学生,远赴美国。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
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罗兰只能通过书信与李希联系。这期间,仍有不少男士来追求留守的罗兰,但她仍然坚持了下来。
转机出现在那个血与火的年代。李希成功取得美国绿卡,也成功为罗兰办好了赴美留学的手续。大家都为两位有情人高兴,并为他们祝福。这两年里,罗兰坚持经常去李希家看望李希的父母。李希则两年没回国。
罗兰去美国后,大家只知道她开始勤工俭学,一边打工,一边上学。后来知道的情况却是,下飞机后,李希把罗兰带到一间事先租好的房子,告诉她:这是她今后的住处,以后得靠自己了。而他却准备与她离婚,原因是他已经不想受婚姻的约束了。
罗兰后来告诉我们,当时觉得李希很残酷,如果不出国,有许多追求者可以重新考虑,作为一个大学教师,生活也十分稳定,事业也蒸蒸日上。但李希以为把她弄出来是报答她的守候,而不是出国就记忘了老婆。
罗兰后来也拿到了美国绿卡,每当回国总是来看我们,并说她已离婚。慢慢我们知道了,李希曾在张娜在纽约开的公司上班,并成了张娜的情人。张娜在那个特殊年代也因做出口生意留在了美国,并有了绿卡。问题是,张娜想嫁给李希,李希却不愿意娶她。并不是因为李希还念着罗兰,因为罗兰很快来到了美国。李希是根本就不想有婚姻了。
于是,罗兰与李希、张娜开始了一段奇特的关系。
罗兰在美国独自一人打工学习,有时甚至到张娜的公司打工;李希一会在张娜公司打工,一会到别的公司打工,也只做了张娜一段时期的情人,不愿买房,只在房价特贵的曼哈顿租房住;张娜的公司业务越做越大,在新泽西买了房子,公司就开在曼哈顿,只要李希愿意,张娜随时愿意嫁给他……
后来,我到了美国做访问学者,见到了这段关系的新发展。罗兰与陈思带着陈的一对龙凤儿女住在一起。原来,罗兰在读书期间认识了也在那个特殊年代留在美国的陈思。俩人开始了同居生活(Partnership)。陈思来到美国,他老婆却因为不愿来美国,自己一人带着儿女待在北京。最后,陈思与老婆离了婚,一对儿女来到美国与陈思和罗兰生活在一起。
罗兰没有亲生子女,也不想生育,就将陈思的儿女当自己亲生儿女来养育。我见到这对儿女时他们刚来美国都才9岁。这一家子很是恩爱,我还经常挤在他们一家人的车里去远游。
再后来,听说罗兰与陈思结婚了,原因主要是合在一起少缴税。再后来,俩人都入美国籍了,原因主要是旅行方便。他们都在大学工作,每年寒暑假都外出旅游。
有意思的是,依然独身的李希父母要到美国来看看。李希整天上班,又住在狭小的曼哈顿公寓里。于是,李希打电话向罗兰求助,要求她接待前岳父母。而罗兰就与男朋友陈思及其两个小孩一起认真地接待起陈思的父母来,陪他们到处游玩。
更有意思的是,寒假里,罗兰要去开会,又想带着男朋友去加勒比海坐豪华游船(Cruiser),就把一对儿女交给前夫帮忙带一带。等他们游完墨西哥湾后再到纽约来接一双儿女回家。
当然,每到圣诞节等长假,罗兰都带着男朋友去纽约到张娜家过节,而罗兰的前夫陈思也都在一起;罗兰的前夫也就是张娜的前男友,大家都同样关心陈思的一对双胞胎的成长。多少年来,这一群互有各种关系的人们总在一起过节,而且相当愉快!
更绝的是,罗兰结婚以前是认识张娜的,也知道张娜喜欢李希。李希与张娜做情人,她也知道。当李希恢复不做张娜情人后,罗兰也操心张娜的情事来了。她的一绝招是将曾经爱恋自己的中学同学介绍给张娜。这位同学离婚后来到美国并在张娜的公司工作,兼做张娜的情人。
于是在罗兰、前夫李希、前夫的情人张娜这三角关系上又增加了自己的男朋友(后成了第二任老公)之后,又增加了一位前追求者,后来这位帅哥就成了张娜的第二任老公(张娜与国内的前老公也离了)。
我在叙述这种复杂的关系时,有时也担心讲不全。他们关系的复杂程度难以用笔描述!
我感叹的是,中国人经常为恋爱婚姻关系喊打喊杀,闹得十分紧张,可罗兰与前男友、前夫、前岳父母、前“情敌”都能和谐相处。这似乎表明罗兰达到了人类社会家庭关系发展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是否代表了人类家庭关系乃至人际关系发展的趋势呢?
用儒家的“修齐治平”观念来看,罗兰真值得大家学习,但平心而论,切身体会又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
(文内所有人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