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热播的新版《红楼梦》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时间,喝彩叫好的有,委屈解释的有,毫不留情拍砖的也有。这里先不说这新版红楼梦拍得到底如何,单是他们宣称的贵族气培养方式,我就不敢苟同。
新版《红楼梦》总投资1.58亿,除了搭景、道具极其费钱外,把五十七名主要演员全都安排在顶级酒店居住也是笔不小的开销。而据说,这正是他们培养演员贵族气质的良苦用心所在。制片人李小婉说,入住顶级酒店是希望孩子们能够体验到衣食无忧的感觉,真正培养出贵族气质。当然,他们还请来专家为孩子们教授礼仪,写毛笔字、弹古筝、朗诵诗词等一切有利于培养古典气质的内容,都成为了培训的重头戏。
如果说写写毛笔字、弹弹古筝、读读诗词有利于培养古典气质倒还可行,但这种气质的培养也非一朝一夕所能蹴就。至于贵族气质是住住星级酒店就能培养出来的吗?新版红楼的工作人员显然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存在偏差。
贵族气,我认为首先是一种由内而外透露出来的精神状态。它与学识、修养有关,与出身无关;与仪态、举止有关,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精神有关,与住哪里无关。正如一位网友调侃:“贵族气与酒店,与多少个星的酒店,与住多少天多少个星的酒店,与多少主要演员住了多少天多少个星的酒店,真的无关。”
贵族气到底是什么?你可以说斗酒诗百篇飘逸潇洒的李白有贵族气,也可以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有贵族气,但你若说骄横自负、游手好闲的薛蟠有贵族气肯定不合适,尽管他出身显贵。宝钗的“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是贵族气;湘云的“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是贵族气;黛玉的“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更是贵族气。
贵族气从哪里来?贵族气绝对不是出身贵族就有的,不是衣食无忧就培养的,也不是住顶级酒店就住出来的。颇有绅士风度的英国人说:贵族不是一天养成的;自认浪漫高贵的法国人说:巴尔扎克说从平民到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谦虚内敛的中国传统则认为:贵族的养成,一代看吃,两代看穿,三代看文章。今天,新版《红楼梦》制片人说:入住顶级酒店,体验衣食无忧的感觉能培养贵族气质。听到这话,上帝如果存在,又该发笑了。
真正的贵族气,是内心深藏不露的高贵精神,是一种人格的精致和完美,是一种看得见却摸不到的玄妙之美。这种气质之美的养成是日久年长累积起来的,绝不是几个月的培训和强化能一蹴而就的。倘若速成,必定会露出马脚。就像那些名贵树种一样,木质坚硬细密的高级材生长都极为缓慢,比如可以做砧板千剁万砍的白果树,俗称“公孙树”,就是爷爷种树,孙子才能吃到白果;或者坚硬如铁、入水即沉的红木,芳香独特、极其珍贵的檀香,其名贵都与自身生长极缓不无关系。
孩子们的贵族气,其实本无需刻意培养,一些基本的教养礼数,是应该在生活中让他们潜移默化的。如红楼选秀,早该在演员内涵上多做考量,而不是拍摄前夕临时抱佛脚现学现卖。即使表面上看起来像那么回事,恐怕还是经不起推敲,比如坊间广为流传的黛玉吐水、姨妈喷饭。在饭桌上,从嘴里吐出东西来,而且是不加遮拦地吐,绝对是不雅。别说贵族小姐了,小户人家的女子这么大大咧咧,也免不了要被长辈教训。新版红楼,却让贵族气终成一梦,不禁让人扼腕。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教育也爱和贵族挂上钩。各种打着“速成贵族气质”旗号的淑女班、绅士班、接班人孵化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班讲授骑马、射箭、高尔夫,还复制西式晚宴。连北京大学都因打算修建高尔夫练习场,险些卷入“追求贵族教育”的风波。
动辄几千甚至上万元的高尔夫球班、礼仪培训班、少年MBA班,几小时或几天的强化就能够培养出孩子的贵族气质显然荒唐。中国各地的新富阶级,努力训练孩子成为符合西方礼节规范的绅士淑女,似乎沾上了“贵族气”,自己的孩子就能成为人类精英,走到金字塔的塔尖。如此培养“贵族气”,与体验衣食无忧、住星级酒店的方式如出一辙,也高明不到哪去。
与其固执地培养孩子的贵族气,倒不如从塑造他们良好的习惯和性格开始。正如迪诺少儿素质英语倡导的理念一样,素质才是更重要的。比如,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多读书、读好书,“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有着良好教养的孩子,即使没有贵族气又能粗陋到哪去?
只有那些胸无点墨的人,才会底气不足地叫嚷培养孩子的“贵族气”;或者喜欢炫耀财富以“贵族”自居的人,才会喜欢用一顶假想出来的“贵族”桂冠来装点自己的贵族情结。但可悲的是,他们往往难以成为真正的“贵族”。要知道,未来社会中只有自由而平等的公民,没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贵族;只有财富的多寡和素质高低之分,没有贵族与大众“血脉”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