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云雷小说《父亲与果园》与《舅舅的花园》
李云雷的小说看得不多,可能因为他很少写吧。他总是用评论向这个世界发言。所以对他的小说我是充满了好奇的:看他如何“演绎”他的小说,并且都在小说里使用了哪些“十八般武艺”?然而,待读完他的两个小说《父亲与果园》与《舅舅的花园》后,我不免感到有些疑惑!——他几乎是一路老老实实地叙述下去,语言朴实、故事淡化,不炫技甚至到了几乎笨拙的地步。
然而,这两篇小说却结结实实地打动了我,一时又把我拉回到了我的童年,去再一次触碰那些无忧无虑,纯真和美好的记忆,温暖、甜蜜,还有淡淡的忧伤亦荡漾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平静。
“有我”,被还原得真实可触的细节的现场感,那些美好的世态人心,还有“我”的用情至深……我想正是这些打动了我。“大巧若拙”,这正是他的这两个小说给我留下的印象与启发。或者进一步说,小说要说难其实就难在了一个“情”字上,而其他的与之相比,或许都构不成问题。
作为叙述者的“我”在不同的时间里来回自由穿梭,“那个时候”的循环重复使用将人事物勾兑串连在一起构成文本。要说“技巧”,这就是两个小说的技巧,自然熨切,勾连璧合。
在《父亲与果园》里,父亲的已逝与果园的败落使小说散发出浓郁的凭吊意味,读来令人感伤不已。《舅舅的花园》亦是如此,只不过是果园替换成了花园。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个小说所要表达的都是对于一个已逝时代的挽歌式的追忆与叙写。“果园”与“花园”,在这两个意象里,李云雷赋予了它们生命的意义,而“我”记忆里的一部分也都活在其中,从不谙世事的童年的“我”到成年后离开“现场”后的“我”。既然是生命,自然就有它们的生老病死,果园,花园,以及园里面的果树、花花草草,当然更有父亲、梅姑、双喜叔和舅舅、妗子以及“我”的三个表姐和表哥坤哥——他们各自的故事构成了他们的命运。而果园与花园何尝不是他们命运的象征载体,一个命运的巨大玻璃容器,透明而又易碎。
但“我”什么都不能做,能够做的只是重返现场,追忆、感伤、慨叹与缅怀。然后反复咀嚼回味,于“命运”的沧桑中翻检出那些值得永存心间的纯真与美好,温暖和淡淡的忧伤。正如“我”在文本里的内心独白:“……在儿时它是我向往的远方,而今,它又成了我思念的故乡,纵使它今天已经荒芜败落,却依然永远鲜活地活在我的心中,让我怀念,让我眷恋。其实关于果园,我又了解些什么呢?关于那里的是非,关于那里的恩怨,未必会比别的地方更少,只是我并不知道而已。我所知道的,只是那一望无际的苹果林,那桃园结义般的情谊,那纯朴而又温暖的人心,”然而,“我”又笔锋一转,忧伤道:“而这,或许只是我童年的一个梦。”不确定性的补充,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也许只是梦的弥足珍贵,因其珍贵而产生的梦幻感而已。
“告别双喜叔时,他非要送我到门口。我走了很远,回头还能看见他站在那棵树下,身影又黑又小,在雪色中分外醒目,我用力朝他挥了挥手,心中涌起一阵悲凉,我不知道还会不会再到果园来,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到他。”小说最后借“我”与双喜叔的告别,进一步加强了“果园”的悲凉感,即命运的悲凉感。是的,一切都是未知的,一切也恐怕只能长久地纠结在“我”的内心里。
《父亲与果园》,李云雷采用了“环形叙事”手法。前文已经提到,这篇小说是以“情”见长,专注于细致铺排细节,故事性反倒放在了其次。《舅舅的花园》同样如此。在该篇小说里,舅舅与表哥的命运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尽管舅舅为了续弦而不断地折腾,但终究还是摆脱不掉他晚年的孤独与凄凉。
“这个时候,我的大舅,终于也不再找后老伴了,是大红她们终止了他这样‘荒唐的做法’,还是他自己终于明白了,在这个世界上,他再也无法找到一个像我大妗子那样心疼他的人了?我不知道,但是这一切,忽然就停止了。大红她们从张坪老家,请来了过继给我二舅的三表哥,让他在这里住着,做做饭,照顾我大舅的饮食起居。这个三表哥,他自己在城里做点零工,他的闺女在城里读中学,也住到了这里,彼此都很方便。只是我大舅,跟三表哥和他的女儿不熟,不亲,也没什么话,平常里吃过饭,三个人也就各忙各的了,这个鲜花盛开的院子,就显得很大,很荒,很空旷。”
“我娘说完,十分感慨地说,‘你大舅年轻的时候多风光啊,没想到,结果会是这样。’我听了,愣在那里,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在这里,“我”借娘之口道出了舅舅命运的无常,给人留下颇多回味的空间。
我特别喜欢《舅舅的花园》中“我”的表哥坤哥这个人物。作为一个抱养儿,他儿时内敛隐秘的孤独升级到后来的决然寻亲,以他的性格实在是一个必然。但最终寻到的却是更深的孤独。我以为他那份孤独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是他命运之途上不能被推开的巨大的“障碍物”。它的纠结的解开遥遥无期,直至他生命的完结,而且自始至终都要他独自去承受。
“果园”与“花园”的命运,李云雷的叙写为之赋予了时代性。特别是《父亲与花园》里的双喜叔因为儿子在外打工而被留守的他晚年孤独与凄凉的遭际。但不管是什么原因,作为叙述者的“我”,还有作者本人以及我们,极力想挽留住的也许只是那份纯真与美好,温暖与忧伤,然后把它们留待继续的生命,去反复品味,温暖我们敏感的内心,照亮我们沉重的肉身生活。
李云雷的小说看得不多,可能因为他很少写吧。他总是用评论向这个世界发言。所以对他的小说我是充满了好奇的:看他如何“演绎”他的小说,并且都在小说里使用了哪些“十八般武艺”?然而,待读完他的两个小说《父亲与果园》与《舅舅的花园》后,我不免感到有些疑惑!——他几乎是一路老老实实地叙述下去,语言朴实、故事淡化,不炫技甚至到了几乎笨拙的地步。
然而,这两篇小说却结结实实地打动了我,一时又把我拉回到了我的童年,去再一次触碰那些无忧无虑,纯真和美好的记忆,温暖、甜蜜,还有淡淡的忧伤亦荡漾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平静。
“有我”,被还原得真实可触的细节的现场感,那些美好的世态人心,还有“我”的用情至深……我想正是这些打动了我。“大巧若拙”,这正是他的这两个小说给我留下的印象与启发。或者进一步说,小说要说难其实就难在了一个“情”字上,而其他的与之相比,或许都构不成问题。
作为叙述者的“我”在不同的时间里来回自由穿梭,“那个时候”的循环重复使用将人事物勾兑串连在一起构成文本。要说“技巧”,这就是两个小说的技巧,自然熨切,勾连璧合。
在《父亲与果园》里,父亲的已逝与果园的败落使小说散发出浓郁的凭吊意味,读来令人感伤不已。《舅舅的花园》亦是如此,只不过是果园替换成了花园。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个小说所要表达的都是对于一个已逝时代的挽歌式的追忆与叙写。“果园”与“花园”,在这两个意象里,李云雷赋予了它们生命的意义,而“我”记忆里的一部分也都活在其中,从不谙世事的童年的“我”到成年后离开“现场”后的“我”。既然是生命,自然就有它们的生老病死,果园,花园,以及园里面的果树、花花草草,当然更有父亲、梅姑、双喜叔和舅舅、妗子以及“我”的三个表姐和表哥坤哥——他们各自的故事构成了他们的命运。而果园与花园何尝不是他们命运的象征载体,一个命运的巨大玻璃容器,透明而又易碎。
但“我”什么都不能做,能够做的只是重返现场,追忆、感伤、慨叹与缅怀。然后反复咀嚼回味,于“命运”的沧桑中翻检出那些值得永存心间的纯真与美好,温暖和淡淡的忧伤。正如“我”在文本里的内心独白:“……在儿时它是我向往的远方,而今,它又成了我思念的故乡,纵使它今天已经荒芜败落,却依然永远鲜活地活在我的心中,让我怀念,让我眷恋。其实关于果园,我又了解些什么呢?关于那里的是非,关于那里的恩怨,未必会比别的地方更少,只是我并不知道而已。我所知道的,只是那一望无际的苹果林,那桃园结义般的情谊,那纯朴而又温暖的人心,”然而,“我”又笔锋一转,忧伤道:“而这,或许只是我童年的一个梦。”不确定性的补充,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也许只是梦的弥足珍贵,因其珍贵而产生的梦幻感而已。
“告别双喜叔时,他非要送我到门口。我走了很远,回头还能看见他站在那棵树下,身影又黑又小,在雪色中分外醒目,我用力朝他挥了挥手,心中涌起一阵悲凉,我不知道还会不会再到果园来,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到他。”小说最后借“我”与双喜叔的告别,进一步加强了“果园”的悲凉感,即命运的悲凉感。是的,一切都是未知的,一切也恐怕只能长久地纠结在“我”的内心里。
《父亲与果园》,李云雷采用了“环形叙事”手法。前文已经提到,这篇小说是以“情”见长,专注于细致铺排细节,故事性反倒放在了其次。《舅舅的花园》同样如此。在该篇小说里,舅舅与表哥的命运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尽管舅舅为了续弦而不断地折腾,但终究还是摆脱不掉他晚年的孤独与凄凉。
“这个时候,我的大舅,终于也不再找后老伴了,是大红她们终止了他这样‘荒唐的做法’,还是他自己终于明白了,在这个世界上,他再也无法找到一个像我大妗子那样心疼他的人了?我不知道,但是这一切,忽然就停止了。大红她们从张坪老家,请来了过继给我二舅的三表哥,让他在这里住着,做做饭,照顾我大舅的饮食起居。这个三表哥,他自己在城里做点零工,他的闺女在城里读中学,也住到了这里,彼此都很方便。只是我大舅,跟三表哥和他的女儿不熟,不亲,也没什么话,平常里吃过饭,三个人也就各忙各的了,这个鲜花盛开的院子,就显得很大,很荒,很空旷。”
“我娘说完,十分感慨地说,‘你大舅年轻的时候多风光啊,没想到,结果会是这样。’我听了,愣在那里,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在这里,“我”借娘之口道出了舅舅命运的无常,给人留下颇多回味的空间。
我特别喜欢《舅舅的花园》中“我”的表哥坤哥这个人物。作为一个抱养儿,他儿时内敛隐秘的孤独升级到后来的决然寻亲,以他的性格实在是一个必然。但最终寻到的却是更深的孤独。我以为他那份孤独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是他命运之途上不能被推开的巨大的“障碍物”。它的纠结的解开遥遥无期,直至他生命的完结,而且自始至终都要他独自去承受。
“果园”与“花园”的命运,李云雷的叙写为之赋予了时代性。特别是《父亲与花园》里的双喜叔因为儿子在外打工而被留守的他晚年孤独与凄凉的遭际。但不管是什么原因,作为叙述者的“我”,还有作者本人以及我们,极力想挽留住的也许只是那份纯真与美好,温暖与忧伤,然后把它们留待继续的生命,去反复品味,温暖我们敏感的内心,照亮我们沉重的肉身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