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半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一时成为全球范围内热门话题。有人对中国经济增长取得的成就赞赏有加,但也有人指出中国人均GDP仍在百名左右的事实。其实,无论GDP总量还是人均GDP,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都过于片面。世界经济论坛每年一度公布的国家竞争力指标,涵盖了包括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环境、健康和基本教育、高等教育与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力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发展、技术进步、市场规模、企业发展程度与创新能力等12项指标,是更为公允全面的评价一国综合实力的指标。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9月8日公布的最新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综合排名全球第27位,比去年的排名上升两位。相比之下,全球排名前5的国家分别为瑞士、瑞典、新加坡、、美国与德国。排在中国之前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包括:中国香港(第11位)、中国台湾(第13位)、韩国(第22位)与马来西亚(第26位)。至于金砖四国的其他三国,印度排名第51位、巴西排名第58位、俄罗斯排名第63位。
从具体的指标排名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迄今为止中国经济增长取得的成就,以及中国经济增长依然存在的短板。
在12项指标中,高于中国整体排名的仅为3项指标,分别是市场规模(第2位)、宏观经济环境(第4位)以及创新(第26位)。在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居民人均收入显著提高,消费能力明显增强,中国的国内市场已经成为各国企业觊觎的目标。在贸易全球化背景下,谁提供进口市场,谁就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占据了更重要的发言权。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实现了高于9%的GDP增长以及低于6%的通货膨胀。特别是最近10年来,中国经济波动的周期性明显减弱,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性显著增强。在以上两方面,中国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然而,中国的其他9项指标均低于中国的整体排名。其中排名最低的3项指标分别是技术进步(第79位)、高等教育与培训(第60位)与金融市场发展(第57位)。这恰好反映出制约中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增长的几大瓶颈因素:
首先,中国在技术进步方面尽管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在全球范围内乏善可陈。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于引进、消化与吸收外国技术。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增长与产业升级,未来仅靠引进外国技术,已经不能支撑中国经济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而要真正刺激中国国内的基础创新,一方面中国政府必须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另一方面要引入更恰当的激励机制,确保投入的资源能够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建立更加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无疑是当务之急。
其次,尽管最近10年来中国在大学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大学毕业生数量迅速上升,但中国在职业培训方面的进展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事实上,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是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提供高级蓝领工人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国内大学生就业困难、而高级蓝领工人稀缺的结构性失业事实,已经凸显出中国教育资源在大学与职业教育方面的配置失衡。未来除了应将更多的资源投向职业教育之外,如何提高大学教育的质量和针对性,避免毕业即失业现象的加剧,也是中国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
再次,金融市场发展滞后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的一大痼疾。目前中国金融市场依然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这种融资体系一方面使得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商业银行体系,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小民营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发展资金。为加速中国金融市场平衡发展,三方面的努力不可或缺:第一,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必须防止金融危机后银行业市场化改革走回头路的情况再度上演;第二,大力发展以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产权交易市场、创业板市场与主板市场的直接融资体系,帮助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第三,中国金融业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对外开放之路,中国金融企业只有融入到全球竞争之中,才能真正形成核心竞争力。当然,金融业的开放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贸然开放资本项目。
简言之,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指数更加准确地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全球位置。对此我们既不应妄自尊大,也不宜妄自菲薄。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历史教训、弥补发展短板,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不断上升。
中国崛起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评论
编辑推荐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