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本名沈雁冰,1896年出生于浙江桐乡县,著有长篇小说《子夜》、《林家铺子》等诸多作品,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化部部长,中国文联主席。
据新疆文史记载:1938年12月,茅盾经香港、海防、昆明到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在过老风口时,因天黑而迷了路,车陷进泥里,于是大家躺在干燥的地上睡觉,眼望群山剪影,耳听旷野万籁之声,别有一番情趣。
1939年秋,他携友西游,最终抵达临近苏联的塔城。他将旅途见闻、亲身体验写成《西北行》。此书第三章谓《塔城之行》,共十二节。茅盾的同伴说:“不到塔城,始终是此行美中不足的憾事”,因为“塔城是中国西北部的最后一个城市”。
茅盾一行在迪化(今乌鲁木齐)雇了一辆俄式马车,头一夜宿昌吉,第二夜宿玛纳斯,然后就进入塔城地区辖境。到了乌苏,茅盾写道,“这是一个重要的市镇,为伊犁和塔城大道的联络点”,“街头颇具乡村风味,交易以谷物为最盛,街上也有货物摊头”。从乌苏出来,茅盾一行经过红柳树岗和灌木丛,在荒漠中休息后前行。在雅玛图山谷,茅盾他们进入一家毡房,女主人是哈萨克族,丈夫是湖南人,有两个孩子,主人盛情款待了他们。第二天行途中他们走进一家牧民毡房,主人的手摇缝纫机坏了,茅盾的一位同伴给帮忙修好,哈萨克主人“高兴的真是非言语可形容了”。茅盾一行到塔城后,先去参观了塔城电报局、邮政局、军政机关及苏联领事馆,他觉得这座城市建筑和风气,有浓厚的欧化风味。“商业及市场极为发达,具有近代化都市特点,而且显示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据茅盾先生《西北行》记载,当时塔城还有一个俗名叫“白鸥城”,缘由是每年都有从北方来的大批白鸥,沿塔城的河水飞行。茅盾旅游考察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地理形势和战略位置上来说,塔城是个及重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