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多家机构预测中国下半年消费者物价指数将回落,GDP成长幅度也将放缓。不过,从今年2月份CPI同比涨幅达到2.7%以来,6月份2.9%的CPI涨幅及7月份3.3%的CPI涨幅,而8月份CPI同比上涨3.5%,一举创出年内新高,并创22个月新高,负利率空间进一步加大,而此轮“负利率”已持续了7、8个月,民间加息呼声强烈。此外,央行行长周小川前些天关于利息率低损害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的讲话,让市场猜测央行将执行不对称加息政策。
从8月经济数据来看,国内经济环境可以用一个“稳”字来形容: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投资增速高位趋稳,消费平稳快增,CPI增速扩大,但PPI增幅继续回落。种种迹象都显示,经济“不确定”的程度相较前几个月大大减弱,既然经济增长态势稳健,那么货币政策微调不会伤筋动骨,这就不难理解加息传闻频出的原因了。
支撑加息传言的原因,自然是通胀超3%的警戒线和“负利率”问题。一些学者主张加息的主要理由是:我国已进入负利率时代,负利率会引起大量居民储蓄流出银行,进入消费市场,引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一步上涨。从理论上讲是如此,但实际上果真如此吗?我国从去年底起已连续几个月负利率,但并未能阻挡储蓄高增长的脚步。今年2月末,我国居民储蓄余额达11.75万亿元,同比增长17.2%,就是有力例证。这么庞大的居民储蓄,曾被形象地喻为“笼中虎”,但1996年以来的多次降息,“虎”并没出“笼”。原因之一是绝大多数居民储蓄存款的目的主要是为子女教育、买房、医疗、养老等作准备。另一方面,即使“笼中虎”出笼进入消费市场,也不会因此而引起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因为目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主要是粮食和部分食品价格涨幅较大所致。而中国已告别温饱进入小康社会,粮食和食品在人们日常消费中所占比例已不大,居民储蓄流出银行进入消费市场决不会去增加粮食和食品消费,推动粮食和部分食品价格进一步上涨。而其他消费品,绝大部分是供远大于求,对它们的需求增加不会引起其价格上涨。例如,李稻葵指出,存款已持续7个月负利率,应当适当微调存款利率。李稻葵认为,央行之所以迟迟没有启动加息,是因为判断经济运行状况的很多指标还没有完全出来。在达沃斯论坛上,成思危,更是表示全年CPI或将高达5%,加息势在必行;新华社也撰文警告负利率危害,警示由负利率或诱发房价猛涨。
正如财经评论员叶檀指出:“加息传闻是市场在CPI大涨背景的自然反应,却与货币调控手段不符,人人预期加息的情况下加息,是央行对市场的不负责任。即便央行有加息意图,市场已有充分预期,加息的时间也会后延。为经济略微降温,需要直接减少信贷量。8月份的存贷款数据显示,货币流动性过高,未来信贷有增加趋势。9月8日人民币兑美元创出央行重申汇改以来的次低位,但此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迅速拉升,在9月17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7172元,创2005年汇改以来新高。参照这两天人民币汇率的猛涨,对冲之后,那么国内的通胀压力将有所缓解加息的可能性大降。加息的目标是为了减少货币流动性,降低市场热度,只要能够达到后两项目标,就不必非得加息。对于我国未来的货币体系而言,与其一次次行政加息减息,不如以市场化的利率作为目标,由市场来定货币价格,向江苏、浙江等地的民间利率机制学习。
但实际情况是,央行的加息步伐远慢于市场的普遍预期。主要原因应该是加息会直接提高银行的成本,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信贷,加息可能会下拉经济的增速。更重要的是,在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大的当前阶段,加息会进一步促进人民币升值,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国际游资进入中国市场,导致被动增加基础货币投放,进而抵消加息政策效果,对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冲击。目前,国有企业“不差钱”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很严重,加息对国企影响有限,但可能恶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同时,对于依赖出口的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此外,加息不利于提高我国消费率。投资率偏高与消费率偏低是我国经济的突出问题,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提高消费率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而另外一些专家认为,加息与否,不光是要看CPI,更多的是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宏观调控政策的综合考量。从策略上讲,我们不必纠结于加息与否。以及加息的时机选择。倒是该考虑加息的方式,以及加息的策略安排。加息是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而作出的重要决策。未来加息是铁板上钉钉得事,因为从长期来看,加息确实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从短期来看,又无法得到证实,更也无法辨别真伪。保持这种朦胧的压力来压制市场相比于出台加息的利空可能更符合管理层的意愿。央行加息与否,所考虑的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至于何时加息,我们必须考虑各方面的要素,采取稳妥的方式方法才是最好的选择。
各界不必热炒“加息”传闻?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