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重释的当代意义(五)


      三 《大学》的八目方法论问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三个纲要必须配以具体的步骤,这就是大学八目

      ()内在修养的人格境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一段话中的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是很重要的关键词,也表明了八个层次。这八个层次形成一个由外到内的谱系:“天下。相应还有八个动词,“。这八个动词非同一般,意思值得深入探究。在八目中,“平天下治国齐家可以说是一种()民知识”,通过启迪民众的智能,把自己所体会到的东西传播到天下去。这是对外的一方面,对内的方面是修身。如果说前面的外是外王,那么这个内就是内圣。修身主要强调言行的一致、言语的谦恭、行动的合乎规范。中国人历来都强调修其身、正其身。

    “修身之后是正心正心并不容易把握。心正不正不能从表面看出来,即使有人口口声声说自己心正也不能完全相信。人们常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知心之难。知心之难也就是在于不能把握那颗心到底正还是不正。儒家讲究的正心就是让自己做到问心无愧。正心的关键是诚意诚意有多方面的要求,其中真诚性、本真性、真血性,这些诚意的关键所在。致知是指凡一事不晓皆为耻”,要尽其所能去把握外在世界的各个方面的知识以全面提升自己。致知在格物”,在古代有多重含义,今天只保留下来部分含义,比如格斗这个”,就是指把一些不好的东西推举开。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意思是穷极”,即对事物的方方面面尽可能精微地加以了解观照,并去把握它。的意思就是指去掉那些遮蔽眼睛的表面现象,看清楚事物的本质,这就叫穷极观照。这个格物在古代被人说得很玄,或者很形而上,其实,“最重要的意思就是去掉事物的表面现象,对它加以深度把握,穷极观照它的真实的本质。格物就是要排除那些虚幻的、引你走入歧途的东西,去把握真实的本质。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中的八目”,八目是《大学》的核心思想,因为《大学》后面的章节都是在阐释这八目”,阐释如何通过八目的修行,而达到三纲的最高境界。在中国人看来,《大学》的八目有着很深的思想关怀和人文意识,并没有过时,绝不能说这八目是一种封建迷信。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并不都是过时的东西,它可以在当代引导人抛弃虚假的消极的自我而走向真正的善良的自我。

    “格物就是尽可能去把握世界的本质。致知就是自己去掉蒙昧,变得智能起来。格物致知之后使自己诚其意极为重要。诚意之后是正心。此时的就如同一块透明的翡翠,一块珍贵的宝石,经过了纯净心灵、陶冶精神之后,才可能在言和行上达到君子所具有的合度与规范,才可能以这样的君子风度去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

    家是国家的最小细胞,家是个体安顿自己身体的一个基本单元。没有家,人将漂泊无依;没有家,国将变得不稳定,所以人们总是期望家和万事兴。因此,儒家把进退有序、长幼有序的齐家看成是一个人成年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就是在家族里边要言行规范,要能够齐家。

    人是个体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他要参与一个群体,这个群体首先就是家,然后是国,而修养或责任的实施也是由齐家治国。有的人会认为,治理国家与个体没什么大的关系,而是那些当领导的人去治理的。这种看法是偏颇的。中国有一句话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正说明天下的事国家的事不是和个人没有关系的。这就是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如果国将不国,家何为,人何在?在这个意义上,家国与个人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在我看来,《大学》的八目尽管产生于历史语境之中,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它对心性之学的强调,对诚实、心诚、心正的强调,让人见小利、见大利而不为、不贪,这些都是有现实意义的。其实,今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很多人并没有重视自己的心性教养和自我修养,而是贪婪无比、肆无忌惮地投机钻营,费尽心机地去钻制度的空子、钻法律的空子以中饱私囊,最后的结局就是被绳之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