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媒体功能已经发挥的淋漓尽致,时效性、信息来源、速度、可记忆性、传播效能、可信度都跨越了一个台阶。微博庞大的信息量和用户聚合方式,提供个体听取不同声音的机会。这是微博作为媒体最重要的价值之一。 用户参与微博通常是先有了关注对象,而后才有信息传播行为,这种先看后说的行为逻辑,决定了思考先于表达,在接受关注对象传播信息的同时,产生思考与信息甄别,而后才是观点的表述。用户的微博时间越长,越容易对关注对象进行优化,对观点鲜明、志趣相同的用户持续关注,这种对信息源的持续跟踪容易形成思维模式上的同一性,特别是用户关注对象里的权威。微博中流传的不仅是信息更有情感,相互关注中一旦形成互动,其中就会有无形的情感丝线牵连,这种移情是人际交往的情感基础,没有移情,人就不会有彼此的情感共鸣、同情和分享。这种情感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可信度。也是这个原因,微博中有影响力,粉丝众多的精英用户会越来越规范自己的行为。 微博中有影响力的用户往往是更真实的个体,有自我的想法和表述能力,同时也有较强的表达欲望。这类型的用户多是拥有独立思考的公共知识分子,一个环境内的压抑必然产生在另一个环境上的宣泄。他们所表述的观点并一定完全正确,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观点提供了争论的可能,只有不同的声音的存在才有可能引发思考和思辨。 微博便捷的信息传播模式不可避免的会有谎言,特别是让人痛快的狠话,不过如果用户借助谎言来获取关注,无论有意还是无意,最终都会伤害到自身,将时间维度拉长,基于自身影响力的维护和扩展,所发信息都会进过初步过滤,趋于真实。 思维模式、立场与观点在微博中是可传递的,微博的这种影响超乎长篇大论,简短意味着有力、记忆度高。绝大多数用户通过被动的接受、评论、转发,逐渐形成自我判断,自由思想、独立思考由此而来。有人说为了抵消微博两个小时影响可能要多看一星期的新闻联播,这一点上微博有点类似温斯顿的日记(沈禄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