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汉水文化(6)
——汉水文化的过渡性和和谐性
潘世东
从文化风格学的角度看,汉水文化是醇厚中和与阳刚峻拔的统一,阴阳交合,刚柔并济,具有过渡性和和谐性。
世界文化学家巴克儿说过,有四个主要的自然因素决定着人类文化的特质和人类的生活与命运,这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受这四种因素影响,我国南北文化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差异,即所谓“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大体上南方文化浪漫、秀媚、清新,具阴柔之美;北方文化刚健、凝重、典实,多阳刚之气。汉水流域处在中国南北连接带上,其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都带有很强的过渡性、渐变性特点,南北杂糅,界线模糊。汉水流域这种地理地貌和物候特征反映在文化特质上就是南北文化风格的有机统一,即阴柔浪漫与阳刚峻拔的统一,优美绮靡与凝重典实的统一。
首先,这种统一,首先通过《诗经》和《楚辞》而得以显现。众所周知,上古时期,南北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楚辞》和《诗经》,都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影响。产生于黄河流域的《诗经》和发轫于南国楚地的《楚辞》风格迥异,前者尚实质朴,阳刚峻拔,后者浪漫华丽,思幻情炙,极其生动地展示了两大地域文化风貌特质上的差异。但非常有意味儿的是,《诗经》和《楚辞》所描写的地域文化恰好在汉水流域重合。《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诗经·大雅·江汉》:“江汉浮浮”、“江汉汤汤。”《楚辞·九章·抽思》:“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即汉水之北)。”《楚辞·九章·思美人》:“指嶓冢之西隈兮,与曛黄以为期。”(嶓冢即汉水发源地嶓冢山)这些描写生动地反映了南北文化在汉水流域交汇融合的情形。显而易见,描写汉水流域的《诗经》篇章比起描写广大中原地带的《诗经》篇章的阳刚峻拔、凝重典实风格,多了几许婉转含蓄和浪漫惆怅,而描写汉水流域的《楚辞》篇章比起描写广大南方泽国的《楚辞》篇章的阴柔浪漫、优美绮靡风格,也多了几许峻拔阳刚和开阔晓畅。在这里,南北文化艺术的交融渐变的过渡性和和谐性表现得特别突出。
其次,汉水文化将和谐精神注入了中华文明.秦汉时期是中华文明第一次大整合阶段,由于特殊的地理方位,汉水流域成为秦、楚、巴、蜀乃至三晋文化的交汇地带,特别是两汉时期,融合战国秦楚两大文化流风余韵而形成的刚健豪放兼激越浪漫风格的汉代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文明主旋律,而汉代文化精神基调却是楚文化,而楚文化的基调根须却深深地植根在汉水文化之中。
次之,哲学精神是文化精神的灵魂。作为汉水文化哲学代表的道家文化除了被道教迷信化、宗教化的部分内容之外,其主流精神是指向独立性、求真性和科学性的,而其核心精神则是和谐。道教文化精神的核心就在于太和!太和首先强调的是一种和,即崇尚天人合一,强调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道家也追求贵人重生,要求世人关注苍生万有、热爱一切生命,普施人间大爱。其实,武当山的别名“太和”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佐证。太,至高至大至重也,和,和平和谐也,“太和”,即至高至大至重的价值,就是和平和谐,此其一;如果直接按字面意思来解读,那么,“太和”,即太平和谐也,——世界太平,社会和谐,此其二。在这里,汉水文化的和谐性更被昭示得淋漓尽致!
综上而述,汉水文化是指汉水流域人民有史以来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汉水文化是融多边文化为一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构成中,汉水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悠久辉煌的历史。作为一种独具特质的地域文化和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汉水文化是沉积与辐射的统一、厚重与灵动的统一、兼容性与独创性的统一、醇厚中和与阳刚峻拔,具有开放性和广适性、持久性和变化性、丰富性和生长性、过渡性和和谐性等特征,与中华民族文化乃至所有人类文化一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方向性、支撑力、凝聚力、推动力的作用,不仅是汉水流域人民战天斗地、开辟未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法宝,也是全国人民走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源泉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