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伤亡奇迹,三峡库区可否再续


 
 
这个8月,泥石流在甘肃舟曲夺去上千生命后,继续在四川震区、云南贡山等地肆虐。短短十余天内,国土资源部已三次启动地质灾害应急一级响应,大半个中国笼罩在地质灾害的阴霾之下。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日前公开受访时提醒,各地区特别是三峡库区、地震灾区和其他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地区,要时刻绷紧地质灾害防治的弦。三峡库区又到危急时。
近十年来,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治理一直被“另眼相看”,国家设立专门机构,拨付巨资,实现了持续七年的地质灾害零伤亡纪录。
今年汛末,三峡水库将开始第三次175米试验性蓄水,再度尝试转入正常运行期,前两次均功败垂成。国际经验表明,水库蓄水运行之初的几年,正是库岸地质最不稳定的时期,三峡水库的这一“转型”期,又遭逢今年全国地质灾害的异常多发期,灾害数量十倍于去年同期,三峡库区能安然闯关吗?
 
脆弱的三峡,乐观的预判
现在的三峡库区包括重庆、湖北20个县(区),库区干支流库岸长约5300公里,山势陡峭,岩石破碎,暴雨频繁,而位于自然三峡附近的奉节、巫山、巴东等地尤为地质灾害多发区。
据地质防治部门统计,1982年至2000年,库区发生重大崩塌滑坡七十余处。如秭归新滩,历史上有记载的新滩大滑坡就有十余次,累计断航达百余年,1985年那次又将新滩镇全部推入长江,摧毁船只96艘,死亡 12人。
在地质脆弱的地方建坝兴库,自然引来疑虑重重。1992年全国人大通过三峡工程议案后,一批水电领域元老就曾于次年联合上书中央领导人,要求“暂缓上马,重新论证”,“库区地质、地貌的稳定如何”是其“最忧虑的问题”之一。
蓄水浸泡及水位涨落可能导致库岸结构失稳,诱发地质灾害,是为常识,但程度如何,1988年完成的三峡工程地质地震专题论证报告及与此相关的材料,给出了乐观的预判。
该报告仅对1300公里的干流库岸予以说明,24名专家签名一致确认:稳定条件差的库岸仅占总长的1.2%,在库水作用下可能产生新的基岩滑坡和崩塌的地段不多,不会改变库区稳定性的基本现状;140个体积在百万立方米以上的崩塌滑坡体中,稳定性差和蓄水后可能失稳的有22个。报告更多关注滑坡体对工程安全的影响,认为即使全部滑入水库也对水库的库容及寿命无实质性的影响。
正基于此,1992年三峡工程上马后,地质灾害防治只被纳入移民工程的大盘子,从400亿静态移民资金中拿出6亿元作为防治经费。
重庆市原副市长、国务院三峡建委原副主任甘宇平去年接受《瞭望》周刊采访时坦承,最初的设计规划对地灾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投入治理的资金也十分有限。
国务院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李烈荣也回忆,当时听说6个亿,“觉得不少了”, 而今回头一看,“不排除论证时估计得有些粗”。
 
中途火线补救,力度史无前例
令主事者始料未及的是,未到三峡蓄水之时,库区地质灾害问题已备显严竣。“很多滑坡就是迁建时挖出来的。”李烈荣说。
三峡工程于1997年进行大江截流,2003年进行135米蓄水。在此之前,确保搬迁工程进度成为库区地方政府的首要政治任务。
早在工程上马初期紧锣密鼓的迁建声中,一些知情专家即在内部预警:巴东、奉节等新县城选址在古滑坡体上,“如此迁建其后患将是无穷的。”
巴东黄土坡、奉节宝塔坪,都曾是规划中的新县城中心,但搬迁进入半途,才被确认为危险地带而叫停,易址再建。直到如今,仍有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进城人员等群体居住在此类半废不废的社区。
中国工程院2009年对三峡工程原论证的评估报告认为,“由于实施阶段地质勘测工作深度不够,使一些移民城镇仍存在地质灾害的隐患,需要妥善处理。”
除迁建选址产生人为隐患外,重庆市移民局局长王显刚还对笔者表示,大量移民后靠安置、沿江城镇规模成倍扩张,都加剧了地质灾害的严重度,而此前对此估计不足。
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前期以后靠安置为主,大量开垦荒坡地,后来事实证明,这一做法不仅难以维持生计,还致使水土流失与地质环境恶化。1999年国家加大农村移民外迁安置力度,再加上同时期的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这一势头方得到遏制。
城镇规模扩张产生的问题则更为棘手,移民搬迁正处于中国实行城乡统筹、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许多县城都超规划发展。如巫山新县城从旧县城的0.44平方公里增至3.79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2.1万人,新城范围内竟分布有崩滑体隐患30处、不稳定库岸15公里,其中11处崩滑体、7公里库岸采取了监测措施,涉及群众约2万人。
在李烈荣的印象中,大概2000年以后,地方官员向上汇报三峡工程问题时就把地质灾害置于前列了。此时距三峡135米蓄水只有两三年。
2001年7月,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拍板,拿出40亿,用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随后,国务院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前方指挥部成立,李烈荣担纲地访办主任。据接近决策层的人士回忆,这一决策之前并无多少正式酝酿、讨论过程,有如火线救急。
三峡地灾集中防治两年后的2003年,中央财政方设立特大型地质灾害治理专项经费,《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方出台。
李烈荣后来说,国家专门为一项工程配套设立地灾防治专门机构、斥巨资进行防治,除三峡工程外,再无二家。
 
“看不清楚”的意外
有了2001年总理决定拨付的40亿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才得以集中开展。
为与三峡工程建设相匹配,此阶段的治理被称为“二期”治理。尽管地方政府仍一再对40亿的资金表示不够,但赶在2003年蓄水之前,蓄水涉及的应急防治项目还是得到了保证。
二期任务完成后,2005年,三期治理又开始实施,资金提升为73亿元。地方政府仍一再抱怨不够,部分工程被搁置或未得到有效维护。但到2009年底,库区两省市还是基本完成了规划任务,三期非应急治理工程竣工初步验收,标志着历时九年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基本完成。
对李烈荣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指挥长黄学斌而言,这是一次惊险的历程,2003年开始的135米蓄水、2006年开始的156米蓄水、2008年开始的175米试验性蓄水期间,崩塌滑坡变形共计525处。所幸的是,正是因为库区二、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自2003年汛后至2009年年底的近七年里,三峡库区奇迹般实现了地质灾害零伤亡。
不过,库区尚有大量采用群测群防措施或未进行治理的崩塌体,四期移民搬迁安置中也形成大量新的尚未治理的高切坡等,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和安全隐患。
此外,中国工程院的评估报告还指出,三峡水库高水位运行以后,必然面临一个较长时间的库岸再造问题,根据国内外经验,新建水库蓄水至高水位初期3至5年,可能会产生一些崩塌、滑坡及涌浪灾害,需密切防范;5年后,仍需对地质灾害予以监测监控。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张信宝则称,三峡库区一旦蓄水175米,进入正常运行期后,地灾活动会经历加剧期、强烈期、减弱期和“准稳定态”期,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十年时间。
新的“意外”也正接连发生,据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透露,今年全国约三分之一的地质灾害发生在监控点之外,多属新发生灾害。而具体至三峡库区,今年3月的全国人代会上,重庆代表团提交的一份建议更披露,从2008年9月175米试验性蓄水至2009年年底,200多起地灾(险)情中,竟有约三分之二为防治规划范围外的新生突发性灾(险)情。
这印证了一位中央高层关于库区地质灾害看不清楚、难以判断的说法。
李烈荣解释,看不清楚,是因为地质灾害突发性、隐蔽性强,“以后能不能零伤亡,谁也不敢打这个包票。”
 
后续规划难题
库区未来地质安危,被寄望于正处出台前夕的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重庆市移民局局长王显刚对此的心情是“迫切希望”,他说,有的区县实际上已经在做后续工作,也有的工程由于缺钱搁置在那里,不敢保证不出问题。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受托承担三峡工程地灾防治规划中滑坡、崩塌体、危岩和塌岸部分的规划编制工作。据介绍,去年7月中旬,两省市库区各区县相继完成规划范围内地质灾害隐患点野外调查工作,共调查规划范围内崩塌滑坡危岩5386处,628段库岸1081.8km。但经专家组核查,部分区县上报项目被核减。
仅重庆库区,即自称地灾隐患点达10792处。这一数量大大高于过去的二三期防治项目待批准的后续规划项目。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日前表示,全国已查出24万处地灾隐患点,但这仅仅是初步的摸底调查,还很不全面。只有加强调查,扩大范围,提高精度,全面查出隐患点,才能更好地防灾减灾。
专业主管部门希望应治皆治,地方政府希望多多益善,但最终掌握审批权的投资主管部门则有着资金支付能力的考量。据去年6月下发的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大纲,后续工作的投资概算原则之一为“实事求是,适度从紧。”
地灾防治主要有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等措施。按规划大纲,对涉及群众人居安全的,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稳致富,以搬迁避让为主;对确需工程治理的,要经多方案比选,确定治理方案;对库区工程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地质安全评估。
此前的二期搬迁避让项目补助偏低,三期补助提高后,又因标准不一引发攀比,结果以对二期进行补足化解。地方政府仍在呼吁,在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里,应该把地灾搬迁避让补偿与三峡移民的补偿标准统一起来。但如此一来,是否将再度引发攀比,是否仍需补足前期搬迁人口,不得而知。
工程治理的后期维护资金长期为库区地方国土干部吁请,但按国家基本项目建设的有关规定,项目建成后,即移交地方维护。而库区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几个县,多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自身维护的资金和能力均捉襟见肘,这会否给工程的持续有效埋下隐患?
后续规划还要求重点对巴东、巫山、奉节县城进行地质安全评估并提出处理措施。这些已数易其址的新县城,仍是库区地灾防治工作的一大难题与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