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兴产业能否成为战略性产业,取决于市场竞争而不是人为规划
纵观东、西方国民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史,我们发现一个重要的产业发展规律:一个新兴产业要想真正成长为战略性产业,在经济中能够发挥支柱性作用,实际上是一个很难的过程。毕竟一项新的技术顺利转换为产业,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概率并不高。
正是基于这种不确定性,我们必须认识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要坚持市场化方向,而新兴产业最终能否成长为战略性产业,这一切取决于市场竞争,不是人为规划。
但现实中新兴产业的标准,往往还是由政府来认定。实际工作中,有些部门经常性在没有对所选产业予以长期充分有效的观察和论证的情况下,随意圈定所谓的新兴产业。这种老体制、老办法,造成了很多扭曲和不协调,如风电设备和多晶硅刚起步就进入产能过剩的名单。在发展新兴战略产业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认识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政府不能太热情。只有遵循产业的发展规律,我们才能够有效的防止重蹈“风电设备和多晶硅”的覆辙。
因此,在实施发展新兴战略产业的过程中,亟需我们厘清的首要问题是新兴产业最终能否成长为战略性产业,这一切取决于市场竞争,而不是人为规划。
2、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政府的首要任务是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
当然政府在新兴产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积极,诚如新竞争经济学所阐明的: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固然重要,但却不充分。事实上竞争的微观基础,往往能够最终决定公司的生产率和竞争力——没有高质量的运输基础设施,公司就不可能使用先进的技术;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员工,公司就不可能在业务上进行有效率的竞争;在繁杂拖沓的办事程序下或在不能很快很公正地解决争端的法律体系下,企业就不能有效运作……
因此,在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政府的首要任务是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它必须保证向辖区内的竞争主体——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投入品,如合格的人力资源、有形高效的基础设施、公正的法律体系……对于政府来说,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里,促成地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是它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如何改善和集中那些对新兴产业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和半公共产品的,则是他们需要重点思考的课题。
3、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措施建议
1、政府需重新定义自身应扮演的角色。在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政府的角色是新兴产业的扶持者而不是主导者,是有利于所有新兴产业发展的公共和半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而不是结果的裁断者。某种产业能否成为战略性产业,取决于市场竞争而不是政府选择。
2、我们知道投资一直是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政府在具体的工作中,必须将打破这种“瓶颈”放到议事日程的重要位置,建立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持久、有效的投入机制,其关键就在于确保政府引导性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以此来引导社会多元化资金投入和企业主体性资金投入的持续增长。
大力推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政策,大幅增加专项财政资金投入新兴产业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定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健全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和其他信用担保制度,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
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宽金融创新产品,优化信贷管理制度,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探索股票、企业债券、私募基金和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建立起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社会融资体系。
3、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根本着力点,突破核心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当前的关键在于,紧紧抓住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机遇,实施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和相关技术纲要,集中突破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开发,对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给予政策扶持。加强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共享的扶持。
4、进一步解放思想、调整思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更多与之相匹配的有教养的公民,让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实施支持企业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的政策,政府应鼓励企业聘用和培养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并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技术及管理人员在企业兼职进行技术开发和管理指导,引导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到企业就业。鼓励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5、政府应促进产业园区和集群的形成,改善和集中那些对许多相关企业有重大影响的公共和半公共产品。政府不仅不应在产业中,亦不应在产业集群中进行选择,因为每一个产业集群都为提高生产率和支持工资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机会,它不仅直接贡献于地方乃至国家的生产率,而且也影响着其他产业集群的生产率。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的是,加强和建设现存和衍生的产业集群而非试图重建它们。成功的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常常在原有基础上脱颖而出,含有高科技的企业并非凭空获得成功的,而是在这一相关领域的活动中奠定了它们的基础。
当然,并非所有的产业集群都会成功,但这应由市场力量而非政府决策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