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调控无奈,只能向改革要出路


    调控无奈是明摆着的,希望调控能够有一个较好、较长期的果效,明显是缘木求鱼。    粗略罗列一下调控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应该能够支持上述结论。

    第一,保障房制度极端不健全,要求地方政府大力建设保障房,想想经济适用房,曾经的制度设计是占据70%的份额,从多年的房地产开发统计来看,应该能够达到误差20倍以上;

    第二,政府直接干预房价,能够有怎样的结果;

    第三,错误使用手段,动用行政手段干预商业银行运营,让它违背基本商业规则和自己的商业利益,不是根据风险评估确定按揭,而是根据第几次购买确定是否给予贷款和贷款的利率;

    第四,几乎所有行业的发展都显示了政府直接参与运营的弊病,房地产行业可以是例外吗?

    我坚信目前的调控和市场运行节奏合拍,充分显示了调控效果——制止住了房价过快增长(目前社会舆论已经把本轮调控目标偷换成为房价较大幅度下降)。我还坚信一旦市场恢复,有上行的要求,调控会显得十分软弱无力,在理论、法律、风险等等都不支持的情况下,无论是物业税还是房产税难以出台,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管理会陷入一场僵局。

    从逻辑上分析,出现目前的局面十分正常,皆出于我们的房地产经济体制,不改革只能如此,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一些问题。

    一、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房地产的核心问题价格,折射了怎样的背景

    自从实施了“住宅拉动经济”的政策以来,我们迎来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这样的好时期也强化了体制上问题。

    计划经济加上过去的逆城市化进程,让改革开放以后资源自由流动的中国,形成了农村资源迅速向城市聚集,小城市的资源迅速向大城市聚集,全国聚集一类城市的资源流向,资源的聚集沉淀形成了世俗好处,如就业、上学、机会等等,房地产的价格实际折射了不合理的资源聚集模式(城市体制)。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人口急剧膨胀,房价让居住成本极度提升,调节了人口。

    近日,有不少学者抨击国民没有分享到经济发展的好处,政府财政增长太快,让房价上升的矛盾尖锐。政府使用了大量的资金投资到城市建设中,房地产业成为了这个时期收益最大的行业,房地产商的正常商业行为受到了民众的怨恨,也算是一种成本吧!

    二、土地制度改革只能是初步满足了市场要求

    上个世纪80年代的土地制度改革——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代表国家的政府可以出售一定期限的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可以自由流转,政府垄断农村土地所有权交易。

    这个改革初步满足了土地商品的基本属性,让房地产市场得以形成!房地产资源因为具备了商品属性,中国的城市才得以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的居住问题才能解决得更好。

    但是,这个体制不是一个较彻底的市场化改革,其局限性是明摆着的,我们必须同时承受不彻底改革的成本。比如,政府运营土地导致的所有权和行政权合二而一的种种弊病、在这个体制下思想“物业税”应该是不可以的,招拍挂也是这个体制中相对更好的资源配置制度选择。

    目前,我们似乎还没有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理论,体制上似乎也没有承受深化改革的能力。

    三、构建住宅经济体系

    在中国目前的住宅经济体系中,问题最严重的不是商品房买卖市场,而是保障房、租赁市场两大问题,因为这两大问题不好解决,政府频繁把板子往商品房的屁股上大,结果就是每次调控都适得其反。

    保障房应该怎么搞?资金来源、产权形式、、产品形式、谁应该得到保障、保障的水准怎样……几乎所有操作问题都不确定,只是一旦住宅市场出问题(价格过高的呼吁强烈),就强要建设调保障房,保障房几乎成为了安民告示。

    经济适用房问题重重,购买以后出租、空置多多,一旦上市收益可观,导致供应有限需求无限,政府限制流转不是,不限制也不是,因为没有新思路,只好坚持。

    大家对房子价格上升意见很大,因为它是生活必需品,但同时也是特别贵重的消费品,所以,住宅经济中的消费必需是购买和租赁构成的,可如今我们面临的是一条半腿的瘸子市场。

    四、房地产市场承受了其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因为房价提高而提高的居住成本,具有十分明显的调节人口作用,目前这种作用越来越明显,例如对于没有父母帮助解决住房问题的大学生来说,停留在一线城市的难度非常大,初始工资很难支持承租到较为体面的房子,逃离北广沪趋势明显。但是,中国的发展十分不平衡,一线城市的一些产业水准已经具有国际水准,一旦步入二线城市,工作机会、环境相差甚远,这也是问题。

    发达国家的年轻人很少考虑买房的,对于年轻人来说买房的机会成本很高,会失去一些更可贵的机会。但是,发达国家社保、医保等等是相对完善的,没有户口制度,他们可以容忍房子的不确定性,如果我们生存背景已经有很多东西都是不确定的,房子再不确定,相信人的不安全感会太大,房子就拥有了稳定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