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民日报“2010年网上万人房价问卷大调查”几点疑问


对人民日报“2010年网上万人房价问卷大调查”

的几点疑问

 

/陈涛

 

据人民日报927日《超八成网友认为楼市调控政策落实不力》的标题文章报道:近日,本报依托人民网,开展“2010年网上万人房价问卷大调查”,参与网友超过4.6万人。从今天起,本版以上述调查为基础,推出“关键时期话调控”系列报道,盘点楼市动向,揭示调控重点。

接着,文章从“房价满意度调查”、 房价预测值调查”、“ 调控满意度调查”、“ 政策期望值调查”等四个方面公布了调查结果,表达了网友的意见,并对结果进行了点评。

其调查的统计结论及点评观点也非常鲜明。比如,“从调查样本来看,九成多网友对现在房价不满意,认为房价非常高。”比如,“调查发现,64%的网友认为房价有上涨压力。”比如,“新国十条调控以来,效果如何?超八成网友认为政策落实不力。”比如,“那么,会不会进行二次调控呢?65.4%的网友预测会。”凡此种种,言之凿凿,好象这4.6万人的观点就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民意,好象这4.6万人的声音就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心声。

然而,事实上呢?我认为,这个调查不过是代表了部分网民,特别是年轻网民的观点而已,远不能作为我们了解民意、研究房价、反思政策的依据。

因为,我对这个所谓的“2010年网上万人房价问卷大调查”有几点疑问,今天要提出来,于大家讨论。

一、4.6万网民的代表性足不足?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中国网民以年轻、高学历、城市人口为主,老年人、弱势阶层和农村人口仍然在很大程度上被排除于网络之外。可以说,网民只是社会阶层的一部分;在网络中发表意见的,又是更小的一部分,许多网民习惯沉默。因此,网络民意显然不能取代全部民意。更何况,网络民意的表达存在“极化”(分化意见向极端观点偏移)、“哄客化”(随意表态,缺少深思熟虑)、“标签化”(根据刻板印象评价人物)、“沉默的螺旋”(少数意见被强势意见掩盖)等问题,不应夸大网络民意的代表性。

二、“房价满意度”的代表性足不足?

报道说,“那么,住房到底维持在一个什么价位,网友才能承受呢?据统计,愿意承受8000元以下的占75.2%,其中4000元以下占50.9%。而愿意承受800012000元的占15%,而12000元以上的仅有9.7%。”据此说明“总体上有超过90%的网友对现在房价不满意是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说明我国城市居民购房支付能力与房价之间,确实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住房的可支付性较差,甚至在某些城市是极差。”

我认为,这个结论有些牵强,更不能代表对全国房价的满意度了。比如说,站在北京的角度,“愿意承受8000元以下的占75.2%”说得过去,要是站在一个小城市的角度呢?恐怕连4000元以下都不愿意承受了。没有地域、没有范围、没有差别的调查结论的代表性值得怀疑。

三、“调控满意度”的代表性足不足?

报道说,“网友对楼市调控的执行落实、监管处罚、房地产信息披露意见颇大。有86.2%的网友对调控政策的执行表示不满意,有88.8%的网友对楼市监管表示不满意,有86%的网友对房地产数据统计表示不满意。”

但是,据我们所知,“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国家调控措施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效果,只是还应该继续严格贯彻执行“新国十条”,而不能放松罢了。要说网友对调控政策的执行表示不满意,那么我想要问:调控政策的执行到底要到什么程度你才会满意呢?

既然,“据统计,95%都不会在未来三个月里买房”,那就已经说明了调控的作用了,就已经说明人民的觉悟了,就已经说明房价涨也涨不起来了,那还怕楼市调控政策执行落实不下去吗?

在线调查的网民样本框、自愿调查的拦截方式、缺少抽样过程、问卷呈现与填答方式都可能会影响到在线调查结果的代表性与可靠性。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越来越多的借鉴调查的形式收集与反馈浏览者的意见、观点,网上舆论及热点问题调查是其最常见的形式,这种调查的内容与目的都与传统的市场、民意调查有较大的区别,本身缺少样本抽样设计、结论也不具备足够的代表性与准确性。

因此,我们应该慎用网络调查,更不要夸大网络民意的代表性。

2010929